高电压之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1) 介质损耗: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由于电导引起的损耗和有损极化损耗,总称为介质损耗。 2) 介质损耗极数:tgs=Jt/Jc为介质中总的有功电流密度与总的无功电流密度之比。 3) 激励:一个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远的轨道上去的现象。所需能量成为激励能We。 4) 电离:使原来的一个中性原子变成一个自由电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离子。 5) 电子崩:随着气熄场强增大,气体中产生撞击电离,电离出的离子和电子在电场驱引下又参加到撞击电离中去电离就像雪崩似的增大 6) 平均自由程:一个质点两次碰撞之间的平均距离。其与密度呈反比。 7) 电晕:在极不均匀的电场中,当外加电压及平均场强还较低时,电极曲率半径较小处,附近空间的局部场强已很大。在这局部强场处,产生强烈的电离,伴随着电离而存在复合和反激励,辐射出大量光子,使在黑暗中可以看到在该电极附近空间有蓝色的晕光,称为电晕。 8) 气隙沿面放电:沿气体与固体(或液体)介质的分界面发展的放电现象。 9) 闪络:沿面放电发展到贯穿两极,使整个气隙沿面击穿的现象。 10) 静态击穿电压:长时间作用在气隙上能使气隙击穿的最低电压。静态击穿时间:生涯时间,统计延时,放电发展时间。 11) 伏秒特性:气隙的击穿电压要用电压峰值和延续时间二者共同表示,这就是该气隙在该电压波形下的伏秒特性。 12) 50%击穿电压:指气隙被击穿的概率为50%的冲击电压峰值,反映了该气隙地基本耐电强度。 13) 2us冲击击穿电压:气隙击穿时,击穿前时间小于和大于2us 的概率各为50%的冲击电压。这也就是
50%曲线与 2us 时间标尺相交点的电压值。 14) 标准参考大气条件:温度: 压强: 湿度: 15) 固体电介质击穿的机理:电击穿、热击穿。 16) 电击穿:由电场的作用使介质中的某些带电质点积累的数量和运动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使介质失去了绝缘性能,形成导电通道。(类似于气体击穿) 17) 热击穿:由电场作用下,介质内的损耗发出的热量多于散逸的热量,使介质温度不断上升,最终造成介质本身的破坏,形成导电通道。 18) 老化:电气设备中的绝缘材料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会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变化,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电和机械等性能的劣化。这种不可逆的变化。 19) 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的种类:耐压试验(破坏性试验) 检查性试验(非破坏性试验)它们互相补充不能相互替代。 20) 耐压试验:模仿设备绝缘在运行中可能受到的各种电压,对绝缘施加与之等价的或更为严峻的电压,从而考验绝缘耐受这类电压的能力。 21) 检查性试验:测定绝缘某些方面的特性,并据此接地判断绝缘的状况。 22) 吸收比和极化指数:吸收比:时间为 60s 与 15s 时所测得的绝缘电阻之比。K 23) 极化指数:绝缘在加压后10min和1min所测得的绝缘电阻之比。P 24) 局部放电:当外施电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这些部位的场强超过了该处物质的电离场强,该处物质就产生电离放电。 25) 雷暴小时:一年中有雷电的小时数;雷暴日:一年有雷电的天数。 26) 地面落雷密度:每一雷暴日、每平方千米地面遭受雷击的次数。接地:将地面上的金属物体或电气回路中的某一节点通过导体与大地相连,使物体或节点与大地保持等电位。 27) 雷击跳闸率:每100km线路每年由于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 28)
绕击:雷绕过避雷线击于导线 29) 反击:由于杆塔电位比导线高,造成绝缘子闪络。 30) 保护角:避雷线对线路的保护角度。 31) 建弧率:冲击闪络转为稳定工频电弧的
概率.
32) 进线段保护:对35~110kV无避雷线的线路,在靠近变电所的一段进线上必须架设避雷线,这段进线称为进线保护段,其长度一般取1~3km。对于全线有避雷线的线路,将变电所附近2km长的一段进线列为进线保护段。进线段保护的作用:进线段保护限制了流经避雷器的雷电流的大小,并限制了入侵波的陡度。
33) 内部过电压:在电力系统中,由于断路器操作、故障或者其他原因,使系统参数发生变化,引起系统内部电磁能量的振荡转化或传送所造成的电压升高。 34) 内部过电压倍数:一般将内部过电压幅值与系统运行相电压幅值之比。 35) 操作过电压:系统中操作或故障使其工作状态发生变化时,会产生电磁能量振荡的过渡过程。电感元件贮存的磁场会在某一瞬间转换为电场能贮存于电容元件中,产生数倍于电源电压的过渡过程过电压,称为操作过电压。特点:高频振荡、幅值高、持续时间短。
36) 电介质的电导与金属电导的区别:a金属电导是由金属中固有存在的自由电子造成的。b电介质的电导,带电质点在电场作用下移动造成的。
37) 电介质极化有四种基本类型: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转向极
高电压之名词解释大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