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食文化
提前声明:孔子就曾感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由于资料文献的不足我们的论述仅限于推测
分食制——原始社会
分食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在原始氏族社会里,人们遵循着一条共同的原则,这就是对财物的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当时,氏族内食物是公有的,食物煮熟以后,按人数平均分配,一人一份。这时住所中既没有厨房和饭厅,也没有饭桌,一个家庭的男女老少,都围坐在火塘旁进餐。所以, 在新石器时代的地穴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式的住所中,都毫不例外地发现有火塘遗迹。这些火塘大多设在房子的中心部位,其形式有圆形、方形或瓢形诸种,凹下地面。如在裴李岗和仰韶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有火塘的遗迹。这些现象表明,火塘是远古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火塘大多设置在远古人住所中心部位的事实,则反映了原始家族围灶烧烤食物、共尝滋味、享受天伦之乐的一种食俗。在这些火塘遗迹旁,还常发现有陶罐或陶釜,远古人们便是利用这些炊器在火塘上烧煮食物,然后平均分吃,这就是最原始的分食制。
分食制——殷商
殷商西周时,社会分工日趋细密、固定,物质生产方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人们的饮食方式却并未发生相应的变化,还是在实行分食制。
殷墟的发掘中曾发现,"殷墟出土陶鬲破片占大量,一鬲容积,只可足一人一餐之用,似乎是人各一鬲,而且是鬲皆用陶(辛村西周卫侯墓约有25墓各出一陶鬲,即贵族墓也不例外:)。以鬲煮粥,只是把米和水放入鬲中加火漫煮,米熟即得。"这从饮食器具上证明了当时实行的是分食制。
席地而食
郭宝钧先生解释说:"原来殷周时代尚无桌椅板凳,他们还是,以芦苇编席铺在庭堂之内,坐于斯,睡于斯,就是吃饭也在席上跪坐着吃,甲骨文中有.......”
殷周时期人们席地而食,除了这一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还与大多数住房较为低矮有关。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有则故事可说明这一问题,齐臣庆舍与别人搏斗时,"犹援庙桷,动于甍"。庆舍在被人剌伤后,还能拉着房顶的梁柱,况且还是当时最宏伟的建筑物一一宇庙, 由此可想一般建筑的高度了。正是因为房屋低矮而简陋,使得室内空间狭小,人们在室内只能席地坐卧与饮食。
分食制
在殷商的文化遗址中也有不少俎案出土的实例,如"安阳西北冈1001号殷王陵也发现过木俎3 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还出有双兽头雕之石俎1件。殷墟大司空村62^53 —座属两套觚、爵等列的一般贵族墓内,也随葬石俎一件,、、高12厘米,两面均雕有两个兽面纹。传世还有晚商时的蝉纹铜俎……商代王墓有出4件俎几,一般贵族墓至多1件俎几,可见这种宴飨或祭祀场合所用的礼器,也是有'优至尊'的等级之分的"〔12〕。
这种小食案都是与分食制相配套的,我们在发掘出的汉代(后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人面前一个食案、席地而食的进餐场景。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段记载也从侧面反映了东周以来分食制的情况,其中说:"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夏商周饮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