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志造一座“城”
商业上的成功和他在诗歌方面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阎志富有激情的诗人特质引领着卓尔在时代洪流中因势而变
阎志: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诗人
精神归处
汉口惠济路和澳门路交界处,U型的卓尔书店贴着路口而立,颇具旧厂房风格的红色外墙在这片金融大楼遍立的地界很是打眼。前一天晚上,阎志在这里接待了诗人北岛一行,交谈直至深夜。
他是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是这家24小时书店的主人。这幢五层小楼的最顶层,是独属于他的空间,他在那里品茶、写字、接待重要的客人,比如不久前连续两晚到访的马云。
这些身份之外,他是诗人阎志。他18岁开始写诗,至今出版了七八本诗集,国内各诗歌奖项均有斩获。每个月,他都要抽出时间主编《中国诗歌》杂志。
“我做这些(杂志和书店)也是出于内心平衡的需要。”他告诉《中国慈善家》。
多年前,阎志出版了倾十年之功打造的自传体长诗《挽歌与纪念》,这是他惟一修改三次以上的诗作。在此之前,他对改诗不屑一顾,他曾坚信,写诗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感觉是无从修正的。
在《挽歌与纪念》里,他写满了自己的成长印象―有幻想与现实的交错,有乡村到城市再到“城市陷落”的生活感受,有对生存环境的忧虑。随着写作的深入,他越发感觉“才力不逮”,只好不断增删揣摩。
?志经历过年少的清贫,做过记者,以自己的商业敏锐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不断积累财富,随着卓尔上市摘得湖北首富桂冠。这段经历被媒体翻来覆去地品评,而阎志总低调回应,“我就是个写诗的。”
就如贾平凹写《商州》,莫言写《高密东北乡》,马尔克斯写马孔多小镇,阎志也在寻找自己生活的根。“诗人在怀乡诗中对于乡村、田园、故乡等心灵风景不断颓败与消逝命运的挽歌式吟唱与叙述,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乡村历史宿命的寓言性证词,这是阎志怀乡诗重要而独特的诗歌文化价值之所在。”他的诗集《明天的诗篇》获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时,授奖评语这样评价。
“回家的路也许漫漫无期,因为所有的道路,早已被蛇、蚂蚁、岩石占领,而我们的家园,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遥不可及”……在他的笔下,养育了城市的乡村却被城市以冷漠隔绝,“父亲”和“儿子”之间隔着“很多城池、很多车鸣”的距离。
怎样才能让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变得柔软,变得感性?两年前,阎志以卓尔书店的名义创办了武汉诗歌节。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千百年来曾引得无数文人骚客留下传世诗作的武汉亦被称为“诗城”,如何让诗歌重新被拥抱,如何助力武汉的城市人文气质提升,阎志很早之前就开始了思考。
舒婷、吉狄马加、叶延滨、吴思敬、雷平阳、田原、张清华、李少君等知名诗人及评论家应诗歌节之邀来到武汉,“诗歌又回到公共生活空间,诗歌的生命力依然存在,她正在唤醒我们的灵魂。”中吉狄马加说。
去年,北岛受阎志之邀,参加了第二届武汉诗歌节,到卓尔书店做了一次专场交流。8年前的冬天,北岛在香港发起为期四天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十几位来自四大洲的诗人在香港掀起诗歌的声浪,杨振宁、梁文道等数百人到场。“诗歌之夜”能改变香港的文学空气吗?诗歌能否成为治愈现代文明的一剂药?北岛回应,只要诗歌继续存在,年轻人就能找到精神源泉。
这一次,北岛再访卓尔书店,和阎志探讨如何将诗歌活动开展得更为深入,影响更多为城市带来活力的年轻人。他表示,打算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武汉分会场搬到卓尔书店,与国际诗坛同步互动。
避开喧闹的人群,北岛细品卓尔书店之后感叹,一间24小时大型书店,就像一片文化绿洲,实属不易。而由书店举办诗歌节,更容易把诗意带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2013年,卓尔书店在阎志的执着下创办,是卓尔为数不多的几个不赚钱的项目之一。书店位处市中心黄金地段,只需把产业出租,稳赚不赔,但阎志看重书店这一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明知不赚钱也决定开,”希望能吸引文化爱好者、对阅读有偏执追求者、热爱生活者这三类人的关注。
“小时候我们镇上有个书店,我每天都要去,我的待遇也很高,每次可以进柜台里面,零距离跟那些书在一起,真的是很难得。”书店自此成为特别的存在。
阎志以前喜欢去武汉一家叫做国风的书店,“在西北湖公园,虽然没有很好的条件,但大家席地而坐,是个放松灵魂的地方。”后来国风消失了,很多类似的独立书店也渐渐难以为继。
为了打造一家理想的书店,阎志四处考察、学习,去得最多的就是诚品书店。诚品书店的创始人吴清友曾遭遇过连续15年巨亏,始终不渝。“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有他命定的功课,无所谓伟大不伟大。”吴清友说,在赔钱的时候,把痛苦变成修行,看看自己的耐力,因为这是你当年许的愿。
卓尔书店也是阎志给自己许的愿。他希望卓尔书店不只是一个看书的地方,而是像诚品书店一样复合
阎志造一座“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