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解剖步骤
禽病,直接威胁着养禽业的发展。目前,人们虽然采取种种预防措施,尽力减少或控制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但一些亚临床型、非典型性疫病和新病不断发生,给养禽业造成很大损失,也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多麻烦。病理剖检是诊断禽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禽病,通过尸体剖检能观察到特征性病理变化,再结合发病情况、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一般可予以确诊。在实际工作中,若能带着问题对某些器官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检查,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病禽外观检查
先观察群体病禽的营养状况;羽毛是否蓬乱、污秽及有无脱毛等现象;皮肤有无瘀血、出血、肿胀、结痂等;再检查天然孔有无分泌物流出,分泌物的颜色、性状如何,数量多少等;还要个别检查可视黏膜的色泽,是否有充血、瘀血、出血、贫血等病变;观察泄殖腔周围的羽毛有无粪便污染,粪便颜色、气味如何;关节、腿、爪(蹼)有无肿胀、扭曲、粗大、变形或其它异常。
2 禽尸剖检方法
将病死禽或处死禽浸于常水或消毒水中使羽毛浸湿,洗去尘垢、污物,先将腹壁和大腿内侧的皮肤切开,用力将大腿按下,使髋关节脱臼,将两大腿向外展开,从而固定尸体。再于胸骨末端后方将皮肤横切,与两侧大腿的竖切口连接,然后将胸骨末端后方的皮肤拉起,向前用力剥离到头部,使整个胸腹及颈部的皮下组织和肌肉充分暴露,以便检查皮下组织和肌肉是否存在病变(如水肿、出血、结节、变性、坏死等)。然后在胸骨后腹部横切穿透腹壁,从腹壁两侧沿肋骨头关节处向前方剪断肋骨和胸肌,然后握住胸骨用力向上向前翻拉,去掉胸骨露出体腔,观察内部情况(如位置、颜色、腹水性状、有无肿胀、充血、出血、坏死等)。术者用手指伸到肌胃下,向上勾起,从腺胃前端剪断,在靠近泄殖腔处把肠剪断,将整个消化道连同脾脏取出。小心切断肝脏韧带并连同心脏一起取出。如果是公禽注意保留睾丸的完整;如果是母禽可把卵巢和输卵管取出,使肾脏和法氏囊显现出来。用小镊子将陷于肋间的肺脏完整取出,从嘴角一侧剪开至食管和嗉囊,把气管剪开。从鼻孔上方切断鸡喙,露出鼻腔,用手挤压,检查分泌物的性状和鼻腔及眶下窦有无病变。剪开眶下窦,剥离头部皮肤,用弯尖剪剪开颅腔露出大脑、小脑。在大腿内侧剪去内收肌,暴露出坐骨神经。此外,脊柱两侧、肾脏后部有腰荐神经,肩胛和脊椎之间有臂神经,在颈椎两侧、食管两旁可找到迷走神经,若需要时,可分别重点检查。
3 病变与疾病剖检术
应由表及里先实质器官,后腔性器官进行检查。剖检时,要仔细检查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并逐一做好记录,以便归类分析,做出正确的病理学诊断。
体表检查肥而丰满的病死禽,多死于急性病(如成禽发生急性传染病、雏禽过食、嗉囊扩张等);瘦而衰弱的病死禽,往往死于慢性病(寄生虫病、消耗性病、营养不良性病等)。皮肤上有结节,可见于皮肤型马立克氏病;皮肤大面积青紫,可见于新城疫、鸭瘟、巴氏杆菌病等;个别死禽皮肤呈片状出血、瘀血,多见于外伤;皮肤上有水肿、出血、脱毛等可见于葡萄球菌病等。鸡冠、肉髯发绀,多见于新城疫、禽霍乱、禽流感等。可视黏膜、冠髯苍白或发绀、羽毛逆立蓬乱、泄殖腔周围有粪血污染,多为球虫病。头部有多发性丘疹样结节或结痂,往往是鸡痘。肉髯肿胀多见于慢性巴氏杆菌病及支原体病。头面部皮下水肿,无色或淡黄色渗出物增多,多为肿头综合征、禽流感等。眼睑肿胀,多见于慢性呼吸道病或传染性鼻炎、禽流感等。虹
实用鸡的病理解剖步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