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论文
..毕业论文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新思潮派;文学创作;反自然主义文学;中国元素
论文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集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征于一身,无论是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在叙事技巧的构建上,都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缜密。解读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日本中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天才型作家,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苦心的雕琢和推敲,意旨幽深,立意精辟..毕业,文采清俊,修辞美妙,特别是对人性的刻画人木三分并富有张力,作品充满思想性、智慧性和巨大的感染力,代表了日本近代文学创作的最高美学成就及艺术品位。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元素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中国文学思想之成因
芥川龙之介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生于东京,本姓新原。但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再婚等原因,从小被其舅父芥川道章收养,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代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任土木科长,养父母精通琴棋书画,家庭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芥川自幼就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养父一家的影响下,尤其喜欢中国古典作品,在童年时代他就被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所吸引。他读了很多中国的古典小说,并从中认知、了解中国。芥川龙之介大学时代主攻英文,但最为拿手的却是汉文。他在念小学时便读了《水浒传》、《西厢记》,中学时代又读了《聊斋志异》、《金瓶梅》和《三国演义》,并喜欢汉诗。这些不仅使他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修养,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情愫”。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艺术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所表现。“自1914年到1927年的文学创作中有12篇是取材于中国。具体有《酒虫》、《仙人》、《奇遇》、《黄粱梦》、《英雄之器》、《杜子春》、《尾生的守信》、《秋山图》、《掉头的故事》、《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女体》,在这l2篇作品中,大多数取材于《聊斋志异》、《剪灯夜话》等。”
无论是西方材料还是东方材料,芥川龙之介都能驾驭自如,以其奇拔的方式表现出来,抒发其个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及艺术情怀,给予古典文学以现代意义。芥川龙之介涉足文坛之时,正是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文学席卷全国,反自然主义文学蓬勃兴起之时。小牧近江等人创办的《播种人》杂志让无产阶级文学在日本切实地发展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播种人》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文学和劳动文学,明确提出反战、反军国主义的口号,旗帜鲜明地支持俄国十月革命。《播种人》是以文学为中心,具有高度思想性、观念性和政治色彩的进步杂志。在这种文艺思潮的冲击下,芥川龙之介以冷静的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视各种文学观,在对待无产阶级文艺方面,他不象艺术至上者那样完全否认文学的政治价值,他曾说过:
“我在气质上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人生观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政治上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1921年(日本大正十年)3月19日,芥川龙之介做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从东京出发,开始了他四个多月的中国视察旅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这也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个愿望。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处于一种政治上被压迫、军事上被占领、经济上被掠夺的境地,最下层劳动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