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论文.doc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论文
——兼评托尼布莱尔《打破气候变化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报告
内容提要: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由于成本和收益分担不均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面临很大困难。总体而言,减排的成本损失有限,但收益却显而易见,不减排的成本相当高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调整其经济结构承担减排义务。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积极参与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世界做出绿色贡献。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减排中国贡献
引言
Deadlock: A Global Deal for Our Lo/2007/november/hdr-climatechange-
但是,全球气候变化是“我们的”(共同的)问题,而不是“你们的”(自己的)问题。无论排放源于纽约还是上海,气候变化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按OECD,一个地球不足以承受人类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表1)。2
表1 按照OECD国家的碳足迹,人类需要几个地球
资料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content./go/ne/2007/november/hdr-climatechange-
但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最为贫穷的地区。布莱尔报告也指出,“那些在造成气候变化上责任最小的群体,即贫困和脆弱人群,所遭受的负面影响却是最大的。”同样,那些过去没有,现在和将来也不会显著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贫困国家或最不发达国家却要承担气候变化的成本,他们也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是最为脆弱的。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提供这一全球公共产品。依靠联合国的制度机制是无法达成世界各国一致同意的治理框架。布莱尔报告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能力的担忧,即
“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基础,但它们本身却不能完全满足有效地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响应和行动。”作为一项国际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缺乏必要的惩罚和激励机制,只对少数发达国家有一定的约束, “软约束”、“软指标”、“软机制”的约束而已。在现实条件下,只能由主要大国(指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主动来提供这一全球性公共产品,共同达成政治共识,再进一步建立和强化新的全球治理框架。
布莱尔报告提供了许多可资参考的解决方案。布莱尔报告对八国集团的领导力寄予厚望,在他的方案中,第一条就是在八国集团峰会领导下制定全球减排的长期和中期目标。布莱尔报告同样对发展中国家寄予厚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需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提高碳生产力。哥本哈根协议是否是一个成功的协议:建立一个通向2050 年目标的高水平方向;以合适的短期目标和中转点的方式,使世界走上发达等贡献的正轨上;创建一系列有效的扶持机制和组织;并且创造一个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学习而使协议不断改进的方式。我们需要检验的是,是否该协议所促使的投资、决策、以及资金流动会使得21 世纪走在一种新的低碳的路径上。实现这样一个成功结果的复杂性是巨大的,它将需要最高级别的领导——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