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命题逻辑(上)
第一节命题(判断)的概述
一、命题(判断)及其特征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所谓
有所断定,是指人们对思维对象的性质或关系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并具有真假之分的思想。
命题(判断)有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一) 任何命题(判断)必定有所断定,即必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二) 任何命题(判断)必定是真的或假的。
[例1] 法律不是没有阶级性的。----是命题 [例2] 司法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命题
[例3] 啊,祖国!----不是命题
二、命题(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类似于词项(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命题(判断)与语句有密切的联系。任何命题(判断)的形成、存在和表达,都离不开语句。命题(判断)是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物质外壳和语言表达形式。命题(判断)与语句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命题(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语句则是用以表达人们对思维对象进行断定的语言形式。 (二) 命题(判断)无民族性,语句则有民族性。
(三) 命题(判断)和语句并非一一对应。有三种情况: 1、任何命题(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句都表达命题(判断)。一般来说,只有陈述句表达判断,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不表达判断。但反诘句和某些特殊的感叹句表达判断。例如:
[例1] 你是政法系的学生吗?(不表达)
[例2] 难道狼不吃人吗?(表达)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例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例2] 难道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吗? 3、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例:门外有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三、命题(判断)的种类 命题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按照命题(判断)中是否包含模态词(必然、可能、必须、禁止、允许等)分为模态命题(判断)和非模态命题(判断)。 (二) 非模态命题(判断)是不包含模态词的命题。按照其是否包含支命题(判断)并由联结项联结,分为简单命题(判断)和复合命题(判断)。简单命题(判断)可再分为直言命题(判
断)和关系命题(判断),复合命题(判断)又可分为联言命题(判断)、选言命题(判断)、假言命题(判断)和负命题(判断)。
(三) 模态命题(判断)是包含模态词的命题(判断)。按照其所包含的模态词是可能、必然,还是必须、禁止、允许,分为真值模态命题(判断)和规范模态命题(判断)。
第二节复合命题概述
一、什么是复合命题
复合命题是包含了其他命题的一种命题,一般来说,它是由若干个(至少一个)简单命题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结项组合而成的。在复合命题中,作为其构成成分的命题称作支命题,把支命题联结起来的语词称作命题联结项。根据命题联结项的不同,复合命题又可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和等值命题。
[例1] 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
[例2] 并非罪犯或是甲,或是乙。
在[例1] 中,包含两个支命题即“年满十八岁”,和“有选举权”。在[例2] 中包含一个支命题即“罪犯或是甲,或是乙”。而这个支命题本身又包含两个支命题即“罪犯是甲”,“罪犯是乙”。在复合命题中,支命题常用“p、q、r ”表示,以构造复合命题的逻
辑形式。在[例1] 中,用“p”替代“年满十八岁”,用“q”替代“有选举权”。我们就有了该命题的逻辑形式:
只有p,才q
在[例2] 中用“p”替代“罪犯或是甲,或是乙”。该命题的逻辑形式:
并非p
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用“或者p,或者q”替代“罪犯或是甲,或是乙”,这样该命题的逻辑形式可可以表述为:
并非(或者p,或者q )
复合命题同直言命题一样,也有真假问题,真
值可以记为:+或1,假值可以记为:-或0。
二、复合命题的联结项
复合命题是借助于联结项联结若干个(至少)一个)简单命题)而构成的。复合命题的联结项是复合命题形式中的逻辑常项,联结的若干个(至少一个)简单命题)是复合命题形式中的逻辑变项。
在逻辑学中,各种复合命题的不同,主要是其联结项不同。即使命题变项的内容相同,改变其联结项,就会构成不同的复合命题,也会使其真假发生改变。例如:
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真)
如果年满十八岁,那么就有选举权。(假)
第二章 命题逻辑( (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