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诗词教学的打开方式.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诗词教学的打开方式
近日有幸聆听了苏州陈飞老师上的《清平乐?村居》一课,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受到不少启发。梳理学录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此课的一些实践策略,或可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日常古诗词教学中的常见困惑。现整理如下,与君共享。
古诗词日常教学困惑一:古诗词年代久远,怎样有效拉近诗词与学生的距离?
★同类主题巧勾连,认知背景有铺垫。《清平乐?村居》是写农村生活的。上课伊始,老师将学生耳熟能详的同类主题古诗组合呈现,几首诗相得益彰、互为映衬,连贯读来,似在欣赏一幅古代农村全景图:有农家风景(“茅檐长扫净无苔”)、有农忙劳作(“昼出耘田夜绩麻”)、有儿童闲趣(“篱落疏疏一径深”)。对生长于都市中的小学生而言,阅读这组古诗,是农村画面渐趋丰满的过程,也是他们逐步亲近农村的过程,接下来学乐?村居》就有了较为具体可感、内容丰厚的认知背景。
★生活感受善诱发,情绪情感相连通。“这样的农村你们喜欢吗?让你住一个月喜欢吗?住一年呢?二十多年呢?”学生从一开始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喜欢”到变得迟疑不决,后来忍不住表示“农村条件差、没意思,我还是喜欢住在城里。”一个看似随性的小问题,引发了课堂上情感氛围的微妙改变,学生开始摆脱无思维和情感真正参与的“惯性应答”,转而真实地面对和袒露自我感受。事实上,只有当“真我”开始苏醒和介入的时候,“真学习”才能发生。此时,教师话锋一转:“可是,辛弃疾在农村一住就是二十年。”这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样的农村生活,让辛弃疾如此喜爱?”他们迫切地想去读读这首词,解开自己的疑问。这一教学环节盘活了同学们鲜活的情绪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探疑心理,为接下来的诗词阅读提供了充沛的情感动力支持。

古诗词日常教学困惑二:古诗词教学重在“诵读”,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得法”?
★想象快慢妙点拨,朗读之道自领悟。毋庸置疑,古诗词的主要教学策略是“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陈老师用“想象有快慢”,巧妙地道出了诵读节奏的把握规律。他和学生配合朗读整首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第一遍由他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第二遍换过来,学生读前半句,他读后半句,特别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分辨老师读的和他们刚才读的有什么不同。两相对照,学生很快发现,老师在最后几个字的朗读快慢处理上很有讲究。陈老师并未就此止步,他没有让学生模仿自己的诵读语速,而是进一步点拨学生:“想象有快慢”――因此诗句中直白的内容(即所谓“浅语”),可以读得快一点,而有想象空间的内容(即所谓“淡语”),则应当慢一点。“浅语可快,淡语要缓”。学习至此,学生和台下的老师都有豁然开朗之感。

大家都知道,朗读教学绝不应当停留在技巧层面,而陈老师的教学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他对诗句内容深层肌理的准确把握,以及根据诗句内涵来决定朗读快慢的策略指导。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不仅知道了“应该怎样朗读”,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要这样朗读”。学习贵在“明理”,能够巧妙地揭示出学法背后的“道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古诗词日常教学困惑三:古诗词教学强调“品味”,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品味”?
★换词比较辨“味道”,情韵之味思中出。古诗词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陈老师课堂上采取了“比较法”,让学生沉潜到语言

古诗词教学的打开方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泥巴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