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史课件
第七章精神分析学派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背景
1、经济上
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是19世纪末奥地利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当时的奥地利,在经济上,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2、政治上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广大人民遭受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三重压迫,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3、社会文化上
当时的奥地利仍处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宗教气氛浓厚,两性禁忌甚严,人们正常的性欲望、性生活等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部紧张的冲突状态。社会外部恶劣的政治条件和压抑的文化环境与个人内部的紧张冲突交织在一起,致使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应运而生。
二、哲学背景
在哲学思想上,叔本华的无意识概念、他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能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找到影子。与此同时,18、19世纪哲学中盛行的享乐主义动机学说的影响更是体现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当中。
三、心理学
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论述来源于莱布尼茨的微觉说,赫尔巴特的意识阈,和费希纳意识运动的学说。他的心理观则受布伦塔诺的影响较大。
四、在科学思想上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观与赫尔姆霍茨的能量守恒观点有密切关系;而他的本能论的依据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五、心理病理学
促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更直接的原因是心理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在19世纪,精神病的病因说中生理病因观占优势,但同时心理病因观也很快形成了。弗洛伊德接受了心理病因说和精神催眠术,并更改了心理病因观的一些术语,如"心理组织"为"情结","意识"缩小为"压抑","心理分裂"为"精神宣泄"。
精神分析的三种理解:
理论上,是一个流派
对患者而言,是一种治疗方法
对人格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
精神分析的两部分:
1、早期(经典)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为代表
2、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派
哈特曼、艾里克森
3、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
沙利文、佛洛姆和霍妮等为代表
第二节早期精神分析理论
一、早期精神分析体系
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安娜·弗---哈特曼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