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有关“本色、当行”的相关理论
周洋
有关理论人物:
何良俊
徐渭
沈璟
汤显祖
吕天成
王骥德
凌濛初
何良俊
何良俊说“本色”限于指戏曲语言,有时亦称为“当行”。如说《倩女离魂》“清丽流便,语入本色”;说王实甫《丝竹芙蓉亭》“通篇皆本色,词殊简淡可喜”;说《虎头牌》“情真语切,正当行家”。总之,词简淡,情真切,就是“本色语”。他认为《拜月亭》之所以胜于《琵琶记》,就是因为前者最和“当行”“本色”:
《拜月亭》是元人施君美所撰,《太和正因谱》“乐府群英姓氏”亦载此人。余谓其高于《琵琶记》远甚。盖其才藻虽不及高,然终是“当行”。其“拜新月”二折,乃隐括关汉卿杂剧语。他如《走雨》、《错认》、《上路》、馆驿中相逢数折,彼此问答,皆不须宾白,而叙说情事,宛转详尽,全不费词,可谓妙绝。《拜月亭﹒赏春》【惜奴娇】如“香闺掩珠帘镇垂,不肯放燕双飞”,《走雨》内“绣鞋儿分不得帮底,一步步提,白忙里褪了根”,正词家所谓“本色语”。
这段话正说明他以词简淡、情真切的标准来评论曲语。
何良俊明确提出:“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引自《曲论》。
他说:“《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间, 其本色语少。”
何良俊还提倡语言的简淡、蕴藉。他赞扬王实甫《丝竹芙蓉亭》杂剧〔仙吕」一套“通篇皆本色, 词殊简淡可喜”, 并指出这一折的好处在于描写闺情之态,而不着色相,语言简净。他总结道:“夫语关闺阁,已是秋艳,须以冷言剩句出之,杂以汕笑,方才有趣。若即着相, 辞复浓艳, 则岂画家所谓‘浓盐赤酱’者乎? 画家以重设色为‘浓盐赤酱’。若女子施朱傅粉, 刻划太过, 岂如靓妆素服, 天然妙丽者之为胜耶?”与简淡相联系, 他还提倡蕴藉, 认为“康对山词跌宕, 然不及王九思蕴藉”。郑德辉所作情词“何等蕴藉有趣”等。
徐渭
徐渭戏曲理论的观点是标举“本色”。徐氏《西厢序》云:
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俗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者,即书评中“婢作夫人,终觉羞涩”之谓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众人啧啧者,我煦煦也。岂惟剧者,凡作者莫不如此。嗟哉,吾谁与语!众人所忽余独详,众人所旨余独唾。嗟哉,吾谁与语!(《徐文长佚草》卷一)
由此可见,他的“右本色”,就是反对“涂抹”“插带”而“掩其素”,也就是要标举“真性”。他在《昆仑奴题词》中批评“散白太整”的现象,认为其中未免有“秀才加文字语及引传中语”,毛病在于“未入家常自然”。徐渭又写道:
语入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越警醒,此才是好水碓,不杂一毫糠衣,真本色。若于此一恧(nǜ)缩打扮,便涉分该婆婆犹做新妇少年哄趋所在,正不入老眼也。至散白与整白不同,尤宜俗宜真,不可着一文字与扭捏一典故事,及截多补少,促作整句。锦糊灯笼,玉相刀口,非不好看,讨一毫明快,不知落在何处矣。此皆本色不足。仗此小做作以媚人,而不知误入野虎矫治也。
徐渭认为:“吾意与其文而晦,曷(hé)若俗鄙之易晓也。”
他认为:“惟《食糠》《尝药》《筑坟》《写真》诸作,从人心流出,严沧浪言‘水中之月,空中之影’,最不可到。如‘十八答’,句句是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
这里徐渭追求“俗”与“真”的本色。
他更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说明其通俗浅显的语言本色观。他说:“晚唐五代填词最高, 宋人不及, 何也?词须浅近, 晚唐诗文最浅, 邻于词调, 故臻上品。宋人开口便学杜诗, 格高气粗, 出语便自生硬, 终是不合格。元人学唐诗, 亦浅近婉媚, 去询不甚远, 故曲子绝妙。”
怎样达到“本色”的境界,徐渭主张“妙语”。《南词序录》说“填词(指作曲词)如作唐诗,文既不可,俗又不可,自有一种妙处,要在人领解妙悟,未可言传。”
因此,徐渭以主张“宜真宜俗”为特色,并以“真”为核心的“本色派”。
沈璟
沈璟所追求的“本色”,大体上具有这样的一些特色:一是兼有“当行”的意思,二是推举拙朴、通俗的语言;三是以“返古”为旗帜。
沈璟所说的“本色”兼有“当行”的意思。即要求戏曲创作体现“场上之曲”的特点,而反对“案头之曲”。他曾批评自己的初笔“《红蕖记》“字字句镂,正供案头耳”。
沈璟的“本色”突出表现在对拙朴、通俗语言的推举。《南九宫谱》引《江流记》两支明白如话的曲子评赞道:“二曲虽甚拙,自己不可及……后学不可轻视也。”
沈璟标举的“本色”是以“返古”为旗帜的。从他的批语中可以看到:
此曲质古之极,可爱!可爱!——《卧冰记》【古皂罗袍】眉批。
句虽少,而大有元人北曲遗意,可爱!——《王焕传奇》【蔷薇花】眉批。
用韵虽杂,然词甚古雅。——《锦香囊》【潇湘云】眉批。
用韵甚杂,但取其古而得体耳。——《风流合三十传奇》【白练亭】眉批。
汤显祖在理论上主张发挥
中国戏曲理论——本色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