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北京城市建设史
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从元朝自今作为中国的首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元大都定于北京之前,北京在形成城市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上古时的蓟城——北京城的前身
古代的蓟城,处于非常优越而且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在当时无论从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南下或是从华北平原北上都要经过蓟城然后分道前往。因此蓟城从远古的一个居民点逐渐形成城市成为我国北方的交通枢纽并发展为军事重镇。同时,由于南来北往的人群都在这里汇聚,蓟城也成为各民族各地区人民交往的中心。周武王灭商后,即在今北京地区及河北等地区封蓟、燕两国。蓟国的都城就是蓟城,燕国的都城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东周时,燕灭蓟把国都迁到蓟城。秦汉时期,在燕地有时置郡,时封国,治所一直在蓟城。秦国灭掉燕国后,秦朝建立了郡县制,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无中心发展阶段。东汉末期,才确定北京地区的中心城市。自秦汉至北朝这一时期,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发展初期的整合阶段。
隋唐五代时的北京城——北方军事重镇
隋朝涿郡和唐朝幽州的治所仍在蓟城。此时蓟城又被称作涿郡或幽州。蓟城在隋唐时是北方军事重镇。蓟城的城址从西周初年、经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蓟城的性质则从我国北方的交通枢纽逐渐演变成我国北方的军事重镇。
从辽代以后,历史上的北京城址随着其城市性质的改变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辽陪都南京到金中都,再到元大都,古老的蓟城从我国北方军事重镇转变为北方政治中心,以致全国政治中心。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整体规划的扩建中城址的变动城区的格局更趋合理,为北京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
隋唐辽金时期,是北京地区城市体系的继续发展期。元明清时期是北京地区城市体系的完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北京作为中心城市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规模庞大,人口众多。
元代元大都
13世纪后,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先后控制了欧亚两洲的广大地区。公元1206建立了蒙古国家,并向中原地区扩展。1215年蒙古骑兵突破南口,攻下了在此建都的金朝都城金中都,将大部分宫城建筑烧毁。1260年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在这附近建造了新的都城——元大都。历时11年。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
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并使三套方城整齐规则的相套,中轴线对称也更加突出,把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更加显示出来。
这种布局从邺城,唐长安,宋汴梁,金中都到元大都逐步发展成三套整齐规划的方城相套,中轴线也更加对称突出。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中的“居中不偏”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为其政治目的服务。
由于忽必烈早在夺取汗位之前,就受汉族知识分子影响,信用儒术,懂得汉法。即位后,重用信佛崇儒的刘秉忠等人
,以汉族统一王朝为法式,建立一整套统治机构,颁布各种法令制度。在建都问题上,也遵循汉族的传统都城制度,继承了三套方城的城市形制。
三套方城分外城,皇城及宫城
,,北面两个,其余三面各为三个门,《考工记》中“旁开三门,国中九径九轨”相符合。城西四脚建有巨大的角楼,城墙外部还建有加强防御的马面,其外在绕以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
第二重城墙的皇城,周围约20里,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中部为海子,及中海,南海与北海,其东为皇城。皇城东北部为御苑。皇城西部有隆福寺及兴圣寺等占地很大。
最里一座为宫城,位于皇城东部,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宫城的南门(崇天门)约在今故宫太和殿,北门(后载门)约在今景山少年宫前。东西两垣约在今故宫两垣附近。宫城中为朝寝两大殿。呈工字型。
但值得注意的是元大都虽然也采用三套方城的形制,但宫城并没有严格居中,而是一反常态位于城的南部正中,与传统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观念显然不合。这在我国历代都城设计中是别具一格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要充分利用当时的湖泊和河流,这也说明了对城市水源的重视
中轴对称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这也是以后的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从崇仁门至和义门之间的横轴线大街,与城市南北中轴线相交于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在其附近建有钟鼓楼。
大都西面平则门内建社稷坛,东西齐化门内建有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这种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大都城的核心规划中,虽然与上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基本情况相符合,但是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上,却又大相径庭。《周礼・考工记》描述“王城”是“方九里、
北京城市建设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