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用预设在戏剧《毛猿》中的语篇功能
黄莹
[摘要]《毛猿》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剧主要围绕着邮船司炉工扬克的命运而展开。尤金·奥尼尔通过在《毛猿》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语用预设,成功构造了一个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的虚拟文学世界。本文主要从文学语篇的角度,分析语用预设在文学语篇中所发挥的构建虚拟世界、蕴含象征意义、塑造戏剧文本中角色关系的语篇功能。
[关键词]语用预设,尤金·奥尼尔,《毛猿》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一生共获得4次获普利策奖(1920,1922,1928,1957),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所涉及的戏剧主题非常广泛,例如异化,种族冲突,家庭破裂,宗教信仰丧失,吸毒和暴力等等。他的戏剧主要挖掘人们的内心世界,诊断社会的各种弊端,并且揭露各种病因。奥尼尔曾说:“大多数现代剧关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所关心的只是人与上帝的关系。”评论界曾指出:“在奥尼尔之前,美国只有剧场;在奥尼尔之后,美国才有戏剧。”
奥尼尔感知到了他所处时代的“不和谐的、令人失望的、不可信的音律”, 因此努力找寻人类欲求及挫败感的本源。奥尼尔悲观地认为现代人是脆弱和无助的, 这一点一直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毛猿》就很好地
反映出这一点。这部作品探讨了现代人“归属”的问题。主人公扬克是远洋油轮上的司炉,在非人的条件下为老板干活,却遭受侮辱被视为人猿,最终命丧于黑猩猩的拥抱里。
本文拟从文学语篇的角度,探讨语用预设在《毛猿》中发挥的三种语篇功能。
一、预设理论概述
预设(presupposition) 又译为“前提”、“先设”、“前设”。预设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费雷格(Gottlob Frege)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哲学以及近年来在语言学范围内比较广泛地触及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有较大的可塑性,因人而异。历史上对预设的研究大致上是在逻辑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内展开的,其中预设的逻辑研究主要在命题层面上进行,语义学对预设的研究主要在句子层面上进行,语用学对预设的研究则是在语境层面上结合对说话人意图及有效实施言语行为的条件展开的。对预设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语义预设的基本理解源出于哲学家对自然语言中的照影现象和照应词语的本质的探讨。语义预设主要集中在句子语义结构层面上展开的,不考虑语境因素的影响。Frege认为现代逻辑学在对待命题问题上,应该有命题的真假值之分。命题是对一个事态所做的陈述,要对该陈述的真假值作出判断,就必须参照世界的情形,即命题所陈述的事态。在整个命题结构中,最能反映命题与世界情形之间关系的是指称
(reference), 命题对事态作出断言或陈述时,有关的指称表达必须有所指。他认为命题所作出的断言或陈述是肯定还是否定,其预设都必然为真。例如:
a. Kepler died in misery.
b. 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c. Kepler exists.
无论命题作出的陈述是a还是b,预设c都为真。语义预设是隐含于句中某些词汇或结构中的背景意义,是句义得以建构和理解的基础,表述得以进行的出发点。[12]无论句子是肯定还是否定,语义预设仍然一致。
在何自然和陈新仁共同编著的《当代语用学》一书中,指出语用预设的研究则是在语境层面上结合对说话人意图及有效实施言语行为的条件展开的。语用预设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其一是预设对语境的敏感性,其二是语用预设的本质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语用学界大致有三种看法。第一张看法认为,语用预设是一种语用推理,它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简言之,预设是说话人在传递交际意图时对其意图的传递所做的设定。第二种看法认为,语用预设是有效实施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恰当性条件。这种看法又包括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语用预设指话语成功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必须满足的语境式物质条件[3] [11] 。第二种观点认为,语用预设指有效实施一个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社会文化
适切条件[5]
关于语用预设的第三种看法认为,语用预设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11]这种知识包括:1)交际双方与一般人都共有的、和一定的语境相联系的知识;2)在某些特殊语境中只为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3)和一定事理相联系的知识。 Lakoff[6]认为3)是关于事理逻辑联系的知识,Grice[4]认为这是一种无可争议的信息(non-controversial information).
黄莹毛猿语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