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木雕溯源
黄杨木雕起源很早,但留下确切年款的作品是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的一尊铁拐李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据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研究员刘静介绍,不算家具、屏风等大件物品上面的镶嵌类,明清两代独立的黄杨木雕作品藏于故宫的就有一百多件,它们主要是来自苏州、扬州、杭州等地进贡或由养心殿造办处南方工匠制作的。民间收藏明清时期黄杨木雕立件作品的不多,常见的是香囊、桃符、文房等小的挂件和把玩件,制作地域也是南方。
传统黄杨木雕作品一般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分为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腊上光、装配底座等。一件精细的写实人物圆雕作品往往要花费艺人两三个月的心血。早期黄杨木雕的内容题材大多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近代黄杨木雕的繁荣出现在温州。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极为方便。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后,已开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活跃。当时温州设有出口工艺品收购商行,经营规模较大。加上乐清、永嘉、仙居等地黄杨木资源丰富,供、产、销条件均具备,黄杨木雕就出现了发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黄杨木雕生产的艺人队伍。
关于温州黄杨木雕的艺术渊源,一般来说它是由民间龙档上的木雕像发展而来的。龙档是温州乐清等地民间元宵灯会的一种娱乐活动,明清以来相沿至今。龙档又称龙灯,相传龙灯最早是一条“绳龙”,由十多个人拉着一根长草绳,每人身边挂着一盏灯笼,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以旗灯和纸船开路,挨家挨户进行欢舞,以庆丰登。后来乐清民间艺人设计制作龙档十三节,以代替拉草绳,并在龙档上装饰木雕人物花鸟、亭台楼阁。早期的黄杨木雕艺人大多都是雕刻龙档的高手。
关于温州黄杨木雕艺人的源流,从公开出版的资料和我们在温州、乐清等地的调查采访来看,尚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乐清木雕艺人叶承荣在道光年间就雕刻了黄杨木太上老君道祖像,被称为近代乐清黄杨木雕之始。叶小泉,乐清翁??地团村人,叶承荣的六世孙,一位精干的中年汉子,他的过人之处是把黄杨木雕从手工作坊做成了上规模的大产业,如今在乐清柳市经营着一家年产值二千万元的雕刻厂。他告诉记者,他们叶家是黄杨木雕世家,从晚清叶承荣至今已传六代,先后从事这种手艺的有一百多人。叶承荣之后至解放前,叶家以叶茂纪
(1828-1898年)、叶阜如(1869-1943年)、叶益周(1907-2000年)、叶润周(1918-1996年)等人的黄杨木雕技术较高。
另一种意见认为温州黄杨木雕创始人就是晚清著名艺人朱子常,后来温州乃至乐清的黄杨木雕艺人几乎都受他的影响。各方公认,朱子常是一位在温州黄杨木雕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也就是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晚清时代,温州、乐清等地已经出现了技艺成熟的黄杨木雕艺术家,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开始流传下来。经过20世纪上半期、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百余年传承不绝,而且在一步步发扬光大。
朱子常(1876-1935年)又名阿伦,温州南溪人,父亲早亡,随母亲到温州,跟着舅舅学雕佛、塑佛。他不但能雕黄杨木,雕塑大型佛像,而且擅长绘画,技术全面,当时在温州地区雕塑艺人中,水平首屈一指,人称“伦仙”。他的作品写实清秀,特别是线条流畅的衣纹处理,有“吴带曹衣”的美誉,成为后世黄杨木
黄杨木雕溯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