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耀州窑宋代梅瓶赏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耀州窑宋代梅瓶赏析

梅瓶最早出现在宋代,是一种储酒、储水的用具。“梅瓶”这一称谓,直到清末《陶雅》一书中才出现。关于它的得名《饮流斋说瓷》中解释为:“梅瓶,口小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可见,到了清代,梅瓶不再是实用为主的酒具,已演变为单纯的陈设品,被作插花之用。今天向大家介绍几件耀州窑宋代梅瓶,它们都是当时实用的酒具。
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耀州窑宋代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图1),, 厘米,底径11 厘米。小口,短颈,圆肩,长弧腹,下腹斜收。瓶身比例匀称,修长挺拔。通体施青釉。颈下、肩下、腹下分别有两道旋纹,将肩、腹和胫部分成三个装饰区域。肩部刻二方连续的缠枝牡丹纹,腹部也以四方连续缠枝牡丹纹为装饰,枝叶左右、上下起伏缠绕,花朵饱满,枝叶绵长,构图严整又富于变化。胫部刻仰莲瓣纹。这件梅瓶体高、容量大,口小,是当时存放酒所使用的器具。梅瓶的小口是为了避免盛装的水、酒溅出,并且利于封存,减少酒的挥发。

陕西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出土有一件青釉刻花瓶(图2),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厘米, 厘米, 厘米。小口,圆唇,卷沿,短颈,折肩,长腹稍鼓,隐圈足。胎为白色,质细腻、坚致。通体施青釉,色调青绿,釉面有开片,釉面光亮。瓶身装饰分三个层次,肩部与下腹刻双层尖状覆仰莲瓣纹,腹部主体纹饰为刻花缠枝牡丹纹,以盛开的牡丹花作横纵向缠枝的四方连续图案,缠枝蜿蜒曲折,线条活泼流畅。这件刻花瓶的器型与旧时人们洗衣服所用的棒槌比较相像,通常也称为棒槌瓶。器型虽然比常见的梅瓶小,容量较少,但也是用以存储酒类的器具。所不同的是,这种造型的梅瓶因为体型较小使用起来比大梅瓶更方便,也可能是进行二次分装时使用的。
耀州窑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窑址发掘出土的宋代青釉刻花婴戏葡萄纹瓶(图3),通高42 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3厘米。瓶圆凸唇,广口,短颈上细下粗。斜折肩,肩及上腹隆起,下腹缓收,隐圈足。釉色翠青,玻璃质感强。灰胎,质略粗。瓶肩部刻两只凤凰衔葵花,纹饰环绕肩部一周。腹部刻婴戏葡萄纹,两条葡萄藤在瓶腹呈“∽”形起伏缠绕。枝叶当中均匀分布着四个嬉戏的儿童,高低错落,他们当中一个攀援、一个稳坐、一个回眸、一个扳枝,神态活泼可爱。这几个儿童都带着项圈、手镯,脚穿布袜,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整个图案疏密有致,布局合理,主体突出,形象生动。下腹部刻有仰莲瓣。这是一件耀州窑现存少有的大件器物,瓶口较大,不同于一般梅瓶,应该是由小口梅瓶改进而来的。这件器物的高度降低了,容量也相对减少,口部与底部尺寸增大,放置起来比传统梅瓶更为稳当,适合放在酒家的柜台上或是家中的厨房里,可以用酒提子直接打酒出来,更加方便。也许这种梅瓶是为了方便酤酒而专门烧制的。这种大口梅瓶在黄堡耀州窑遗址中曾出土过多件。


黄堡耀州窑遗址中还出土过一种器型很小的梅瓶,如图4。 厘米, 厘米,,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圆唇,侈口,口较大,矮颈较直,斜折肩,纺锤形长腹,矮圈足外撇。灰胎,多气泡,质坚。青绿釉,色深沉,釉面匀净,玻璃质感强,釉层多气泡,光润明亮,施釉至足,足心有釉。肩部有一周凸棱,腹部的主体纹饰是二方连续

耀州窑宋代梅瓶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