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英)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莎翁对自己作品评价: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的文学地位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创作于1601年,是莎士比亚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剧本问世以来,以其悲剧的深刻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语言艺术的丰富和完美性,震撼了各国读者的心灵,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
名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
恩格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剧情简介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安排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主要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
新国王
克劳狄斯
波洛涅斯
王后
奥菲利娅
(恋人)
(父女)
(同谋)
(叔嫂)
(叔侄)
(母子)
(误杀)
(仇人之妻)
(仇人)
(夫妻)
(仇人)
发生得突然却合情合理
《哈姆莱特》的悲剧性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亲情的悲剧——亲人互相残杀
爱情的悲剧——恋人反目成仇
理想的悲剧——人文主义理想的挫败
社会的悲剧——新兴资产阶级的软弱
生命的悲剧——生与死的矛盾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
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哈姆莱特》的意义
哈姆莱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他热情善良、疾恶如仇,但多愁善感,在复仇过程中犹豫、彷徨。
《哈姆莱特》生动展示了社会过渡时期,正义与邪恶、新与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揭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文主义者在理想追求过程中的艰难与痛苦。
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my哈姆莱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