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行为治疗的个案研究
内容摘要:从个案研究出发,本文阐述一例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干预案例及其方法与策略。在对案主的干预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活动法、认知行为塑造法、忽视和增强法、暂时隔离法、奖励和惩罚疗法,以及身体放松法来矫正特殊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同时,也应遵循个别化、个体治疗和集体治疗相结合、增加适应性行为以及家庭成员参与等多项原则。
关键词:残疾儿童;多重残疾;视力障碍;行为治疗;个案研究
多重残疾儿童也称多重障碍儿童,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缺陷的儿童,他们是特殊教育领域中最特殊、最困难的群体。近年来,多重残疾儿童的研究和干预已引起我国特殊教育界的重视。2001年,广州市盲人学校开办了多重残疾儿童教育实验班,是国内最早开展多重障碍儿童教育的六所盲校之一。实验班开设两年来,我们对五名多重残疾儿童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康复、训练,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个案研究、个别化教学、医疗康复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本文试图通过一例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研究案例,以期能向从事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一、背景资料简介
姓名:李××,女,1995年10月生。家庭住址: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家庭成员:父母,均45岁,初中文化,经营金银首饰生意;姐姐,18岁,高中学生。障碍情况:全盲、语言障碍、情绪行为异常。
母亲36岁时生下李××,孕前一直服用避孕药,属意外怀孕,从怀胎一个月开始吃安胎药。七个月时孩子早产,进入温箱60天。父母双方家族没有视力障碍及语言障碍患者,孩子出生后,并没有受到很大打击,家庭气氛和夫妻关系尚好。除请保姆照顾小孩外,他们对孩子更是疼爱有加,百依百顺,非常迁就。90天后,孩子视网膜出血(眼底出血),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医生建议做视网膜手术。于是,孩子在10个月大的时候,右眼就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出院几个月后,家长发现孩子的眼睛有问题。
李××情绪异常,经常会有不明原因的哭笑和尖叫,情绪容易烦躁、郁闷,常常不开心。有严重的自我伤害及攻击他人的行为,当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身边的人忽略她时,就会用力地捶打自己的头,咬自己的手,大叫,甚至用头撞击地板。对与其接触的人有抓、咬、撞等攻击行为。
在家时,李××非常任性,稍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表现为大哭大叫,咬、打自己的手、头,用头撞向地面或硬物。她的双手和脚直到现在还留下许多伤疤。这种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家人已经习以为常。
李××有时会大声、长时间地笑,会发脾气,能认识自己的保姆,听到喜欢的歌曲或声响时会自我陶醉。这些都是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显得很正常。但她不能理解老师的指令,不能进行简单的日常认知活动,又显示了智力的落后。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李××生活不能自理,有严重的语言障碍,与包括家人在内的其他人没有言语交流,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完整的话,只有个别语音。我们还发现,她不会与小伙伴玩,对陌生的环境极不适应,有自闭的倾向
通过一系列的了解、观察和分析,我们把李××诊断为一个以视力障碍为主、伴有严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多重残疾儿童。2002年9月,李XX开始在广州市盲人学校开设的“多重残疾儿童教育实验班”中正式接受干预训练。经过近
复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行为治疗的个案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