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的功能与保健
一、胃肠道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胃肠道在解剖学上主要分为四段,即口腔、食管、胃和肠。
食物通过口腔的机械破碎作用(咬碎,咀嚼)以及对淀粉的初步消化后通过咽进入食管。食管大约25cm长,食管壁的肌肉层使得食物得以向胃推进。胃是位于腹部左侧的一个C形器官,可分为胃底(胃的上部),胃体和胃窦(胃的下部)。胃窦通过幽门括约肌开口于十二指肠(小肠的一部分)。胃的肌肉层很发达,胃的收缩能使食物与胃液混合。胃液的主要成分是胃蛋白酶、盐酸和粘液。食物在胃液的作用下成为食糜,其中的蛋白质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得到初步的消化。食物从胃被送入小肠,这一过程医学上称之为排空。一般说来,食物在胃中4小时即可被排空。在胃中,蛋白质被初步消化,但其主要功能却是将胃内容物彻底混合,并作为贮存库,将食糜成批的定量输送至小肠。胃的吸收功能相对较差,因为它缺乏小肠那种绒毛型的吸收性粘膜。只有几种高度脂溶性的物质,如酒精和阿司匹林,才可在胃中被少量吸收。
食物在口腔和胃被机械破碎并得到初步消化,但其主要的化学降解过程则是在十二指肠开始进行的。在胰腺、肝脏和十二指肠自身的分泌物的作用下,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得以充分消化。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小肠另一个主要的作用是对消化后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壁表面存在环形皱折,某些部位向管腔突出达8mm,这可使其表面积增大大约3倍。肠壁还有成千上万的绒毛,突出于粘膜表面大约1mm,可使表面积又增加10倍。在小肠绒毛上还突起有微绒毛,又可使表面积增加20倍。小肠的表面积总和超过250m2(相当于一个网球场的面积)。小肠表面与营养物质接触的面积如此之大保证了营养的吸收。小肠的起始部,接纳了来自胆囊和胰腺的消化液。胆囊有胆盐,脂肪的消化必须有它参与。胰腺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它们对糖、脂肪、蛋白质均有消化作用。小肠自身也能分泌多种消化酶。在上述消化酶的作用与肠道的机械蠕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糖被分解成葡萄糖,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小肠的肠腔较长,粘膜发育较好, 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因而绝大部分己分解的营养物质在此被吸收。末被吸收的食物残渣被送到大肠,形成大便,最后被排出体外。
在小肠中被吸收的物质不仅是由口腔摄入的物质,由各种消化腺分泌入消化管内的水分、无机盐和某些有机成分,大部分将在小肠中被重吸收。例如,人每日分泌入消化管内的各种消化液总量可达6-7L之多,每日还从口腔摄入1L多的水分,而每日由粪便中丢失的水分只有150ml左右。因此,重吸收回体内的液体量每日可过8L。这样大量的水分如果不被重吸收,势必严重影响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而危及生命,急性呕吐和腹泻时,在短时间内损失大量液体的严重性就在于此。
在正常情况下,小肠每天还吸收几百克糖,100g或更多的脂肪,50-100g氨基酸,50-100g离子等。实际上,小肠吸收的能力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小肠的吸收具有巨大的贮备力。
小肠终止于盲肠。盲肠是一个小而膨出的囊性器官。阑尾是盲肠上的一个盲管,对人体的功能尚未明确。盲肠后依次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大肠从腹部的右下方开始向上称为升结肠,到肝区向右形成横结肠,到左边向下称为降结肠,然后在下腹部盘曲形成乙状结肠,最终与直肠相连。来自小肠的食物残渣通常在结肠中要呆上1~2天,经历从升结肠、横结肠到降结肠、乙状结肠的过程。结肠的主要功能是重新吸收在小肠中未被吸收的剩余水分(~2升)。如果结肠吸收液体能力中度下降,就可引起腹泻。同样,重吸收液体轻度增加也会导致便秘。
消化附属器官
胰腺、肝和胆囊在胃肠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可分泌多种消化液。
胰腺
胰腺位于胃的下方。除分泌可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外,胰腺还产生大量的消化液,包括多种消化酶:消化碳水化合物(胰淀粉酶)、消化脂肪(胰脂酶,胆固醇酯酶)和消化蛋白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肝脏和胆囊
肝脏是一个多功能器官,主要功能之一是分泌胆汁(每天大约分泌600到1200毫升)。胆汁从肝脏分泌后排入胆囊储存。当需要时,胆汁从胆囊排入十二指肠。胆汁的主要作用是使帮助脂肪的消化。
二、营养的吸收
(一)水分的吸收
前已述,人每日由胃肠吸收回体内的液体量约有8L之多。水分的吸收都是被动的,各种溶持,特别是NaCI的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是水分吸收的主要动力。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对水的通透性都很大,因此,驱使水吸收的渗透压一般只有3-5mOs/L。
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水分由肠腔进入血液的量和水分由血液进入
胃肠道的功能与保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