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护理新进展
双击自动滚屏
近年来,压力性溃疡(Pressure ulcer,PU)简称“压疮”已替换代了“褥疮”这一名词,因为它不仅发生于卧位,也发生于坐位,如坐轮椅者。此外,对压疮的病因学及病里学研究发现,压疮的形成存在着以压力为主的多因素学说,其病理实质为受累部位皮肤及软组织的缺血缺氧性坏死,所以称之为“溃疡”较为符合其病理特征。近十余年,国内外对压疮的认识和防治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对发生压疮的观点及预防的重点存在某些差异。为更好地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压疮防治问题,现将部分观点综述如下:
1 对压疮护理的认识 认为压疮完全可以预防[1]这种观点在我国占统治地位。林菊英在医院护理管理学中提出发生压疮的标准为0%时,尚有附加说明:除特殊病人不许翻身外一律不得发生压疮,带压疮入院者不准扩大[2]。国外护理认为,压疮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但并非全部,若入院局部组织已有不可逆损伤,24~48小时就可以发生压疮;严重负氮平衡的恶液质病人,因软组织损耗、失去了保护作用,自身修复亦困难;神经内科病人丧失感觉的部位其营养及循环不良,也难以防止压疮的发生[3]。另外,神经外科病人需用镇静剂减少颅内压增高的危险,勤翻身也不利于颅内压的稳定;癫痫大发作及颅骨开窗病人难以调节体位;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改变体位时可引起缺氧,使用通气装置的哮喘或支气管炎病人在搬动时可能发生支气管痉挛;血压不稳定病人侧卧位时可影响血压的波动,有心脏病病人翻身易发生心率不齐等[4]。故认为护理不当确实能发生压疮,但也不能把所有的压疮都归咎于护理不当。
2 压疮的预防 国外护理人士认为,积极评估病人的整体情况是预防压疮最关键的一步[5]。要求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有Braden压疮评分法,分值越少,压疮发生的危险性越高。已在世界上各医疗机构应用[5]。Nortor危险因素评分法[6],14分以下发生压疮的机会为32%;12分以下属高危组,两周内发生压疮的机会为48%。已成功地应用于各老年病院[7]。Andersen危险指标记分法,记分≥3时发生压疮的危险性极高,对临床预防有一定指导意义,可对急性病入院病人作有效的预测[7]。评估除在病人入院时进行外,还强调在入院后定期或随时进行,因随着治疗的实施或病程的进展,入院时不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会产生,并表现出来[8]。经评估对高危病人实行重点预防,可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利用。特别提出的是传统的预防方法“勤按摩”在20世纪80年代已被淘汰,实验研究发现对骨突出部位进行按摩,不但不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环,而且会升高局部温度,增加耗氧,从而加重缺血缺氧,因而不利于压疮。有关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min退色,不会形成压疮,无需按摩,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按摩必将加重损伤,尸检证明,凡经按摩的组织显示浸渍和变性,未经按摩的无撕裂现象[6]。
3 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
减压 是首要护理措施,定时翻身是经济而有效的减压措施之一,此传统方法对大多数病人适用,也可使用气垫床、减压垫。
免除不良刺激 勤清洗皮肤、勤更换及做好排便功能训练。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免除摩擦力和剪切力 如使用足跟保护垫,半卧位和座位时间
压疮护理新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