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感悟经典
一欣《论语》拾德
中国文化的三大认识
1、文化公资源观——文化如同阳光、空气、大地、水一样存在,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无偿供我们使用;但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近百年)这样破坏它,不懂得珍惜。如同环境那样破坏彻底之后再来保护吗?
2、文明逆本能观——人类婚姻家庭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都是让人脱离动物的本能,每一次进步都是对人生而有之的本能的逆反。【人如何不堕落】
3、文化土壤观——追求文明的进步是人的特有的属性;文化是润育文明的最佳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文化经济学等等皆源于此。
“伟大”的问题
1、我们的普世价值在哪里?
有没有?——有但很微弱
没有会怎么样?——社会阶层分裂,没有统一的价值选择尺度——社会失衡,失序,潜规则盛行: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流民作乱/社会溃败
有——社会理想:大同与小康;人生理想:八条目(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天下)。
2、文化的核心:思维方式与核心价值观
国学经典到底传播什么——整体观——阴阳图的最外圈/对等观——阴阳辩证思维(与自由的区别)/中和观——过犹不及,叩其两端/孝、仁、诚
寻找月亮:太阳与月亮的对决
欣赏《月之故乡》与《我的太阳》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那么辉煌那灿烂的阳光/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清新的空气令人心仪神圹
/那么辉煌那灿烂的阳光(贝司)/啊你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仿佛那太阳灿烂辉煌
眼睛闪烁着光芒/仿佛太阳灿烂辉煌/(同响)/(男高音起)/当黑夜来临太阳不再发
/我心中凄凉独自在彷徨/(切换)/你的窗口不断的张望/当黑夜来临太阳不再发
啊你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仿佛那太阳灿烂辉煌/眼睛闪烁着光芒/仿佛太阳灿烂辉
煌/仿佛太阳灿烂辉煌/仿佛太阳灿烂辉煌/她的眼睛永远是我心中的最美
我们心灵的故乡在哪里——乡原
“经”与经学
经——常也,恒也。与纬相对应。
什么是经学?
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别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皮锡瑞
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章太炎
古代长期政治、社会、人生的经验积累,并经过整理、选择、解释,用作政治社会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徐复观
孔子整理六经并进行价值的转换,经学才大体形成。但经学须等说经的传和记出来以后,经学才开始真正形成。
至此后,读经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毫无问题,但近百年以来,却成了中国社会争论不休的一个大问题。
什么是“读经”
古代中国人自幼受教,无不读经,读经从来就不是个问题。可是晚清的局势,使人体会到再读这些老古董,恐怕即要亡国灭种了,欲求富强,唯有废经。……读洋经,学西方,才是进步的。开明的;继续读中国经典则是保守落伍。——龚鹏程《读经有什么用》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读经一事,至大学部则为专门之研究,无论何人皆不能反对,不成问题,其有问题者则在中小学部。——杨寿昌《教育杂志·读经问题专号》,1935年
为大学国文系的学生讲一点《诗经》,为史学系的学生讲点《书经》和《春秋》,为哲学系的学生讲一点《论语》《孟子》《易传》与《礼记》,是可以赞成的。为中学生选几篇经传的文章,编入文言文读本,也是可以赞成的。若要小学生也读一点经,我觉得不妥当,认为无益而有损。——蔡元培《教育杂志·读经问题专号》,1935年
什么是“读经”
读经问题是学校读经问题。因此它是一个教育问题。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思想问题。对于青年,关系重大。而青年为国家未来之主人。所以对于国家,也关系重大。那么读经问题就是一个问题了。——台湾黄力生《读经问题》,1953年台湾出版
读经问题,从表面上看来,虽是中小学生是否应该读经问题,实际上所涉及的层面相当地广泛,其中涵盖自清末以来中西文化论战的问题,传统派与现代派之争,乃至新旧思想冲突的问题,因之而有赞同派、反对派及折中派……读经一事,原本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教育界与学术界的论辩已够热闹,想不到竟又与政治扯上关系,因之增加其复杂性。——台湾师大历史研究室教授王家俭《民初读经问题研究·序》,2010年台湾版
百年读经的前史
1、周公是经学的开创者——由殷商人尊神、事神先鬼后礼,转为人文性。
2、春秋是经学的成长阶段——诗书礼乐成为贵族的基本教材,易从卜人转由史官掌管,进而也进入贵族教材。而孔子集大成,以“诗书礼乐教”而经孔子后学普及于平民。
3、西汉经学达到鼎盛——秦火,汉惠帝除挟书之禁,老儒口授,用汉代“隶书”写就,史称今文经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宣帝,中央设立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十四博士,无乐经。
4、经今古文之争——西汉末刘歆发现古文经书,王
用生命感悟经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