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研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招考制度
09小教组员:尹艳燕、童明娟、黄香盛、何世萍、唐瑞连、焦磊
科举制与公务员招考制
一、对科举制和公务员招考制的基本了解:
产生、发展、特征
二、区别
考试内容录用程序、官吏考核和晋升方式
三、联系
1、从科举制度看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
2、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
四、提高信度的措施
2、公务员招考制的产生:
中国作为文官制度的发源地,自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度,曾享誉全球,被公认为是开创了世界文官制度的先河。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提出建立公务员制度,1933年才颁布公务员制度的第一个法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发展:从1978年底至1987年9月是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思路形成阶段。
1988年3月到1993年8月,是试点和法规修改形成阶段。
1993年10月到1997年9月,是国家公务员制度全面实施阶段。
1997年10月以后,进入公务员制度深化完善阶段。
(二)特征:
1、科举制:贤能治;立法保护,稳定延续。其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其负面作用表现为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等
2、公务员招考制特征:合同管理、平等协商、任期明确。
(1)国家对全国的人才资源实行计划配置。
(2)采取单一层级化结构,按级别对干部进行管理。
(3)干部选拔主要采取领导推荐的方式。
(4)干部的工作、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质资料都由国家负责提供。
二、区别1、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
(1)科举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
中国的科举考试虽也有口、笔两试,但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能力,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鼓励死记硬背,八股文风,泛滥成灾,往往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局面。考试录用程序更是纷繁复杂,层级较多。拿清朝来说,它的录试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和任用这样一个过程,往往一个人取得最后的成功要耗费了大半生的时光,甚至一个人到老也不能及第。
范进中举
(2)公务员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
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而像美国等国除了口、笔试外,还对某些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考试。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强调能力,并注意通才和专才相结合,对不同类型的公务员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考试;录用程序相对也比较简单,大体分为四阶段:即,招考、考试、选用和试用。
2、官吏考核和晋升方式
(一)科举的官吏考核和晋升方式
科举制下的官吏考核和晋升固然有许多和西方文官制度下在官员的考核和晋升方面相同的好的原则和方式,但由于处于封建社会人治的大环境下,所以在操作时,往往带有的是更多的人情关系烙印。考核官吏往往不是根据被考核者的能力和实绩,而是根据考核官吏者自己的喜好、憎恶和与其的关系来作出判定。中国历史上,像范仲淹、欧阳修等由于遭到不公正考核而不能升迁、甚至贬谪的官员不计其数,这不仅使大量有才、有识志士不能脱颖而出,人尽其才,而且也加剧了各个朝代的灭亡步伐。
(2)公务员考核和晋升方式
:民主公开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和保障原则(指公务员对不公平的考核评语有申诉的权利,甚至向法院提起诉讼)。晋升也通常是由考试晋升、考核晋升和年资晋升这几种方式组成。这些做法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确保对公务员在考核和晋升上的合理和客观。
三、联系:从科举制度看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
(一)政治角度
1·科举制它极大地拓宽了官员选拔的渠道,面向全社会公开进行选拔。凡是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从而打破豪门世族对行政权力的垄断。即使最贫贱家庭出身的人,也能通过这一正常的竞争程序而进入社会管理者的队伍之中因此,它是对血统论和世袭制的彻底倾覆。用今天的社会学话语来说,就是它启动了一种“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阶层界限的凝固化,从而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和希望,缓和了因社会地位差别形成的冲突,释放了由于社会不公平而产生的社会张力,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2、科举制又极大地强化了“读书做官”的官本位意识—这一点,即使那些为科举制大力辩护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其实官本位意识是任何传统社会都必然具有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并不只限于中国。
科举制与公务员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