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乐”文化从“活教乐学”到“活乐教育”
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探索中构建教学文化,进而提炼、拓展为学校的教育文化。
梁山小学坐落于梁平县城中心,始创于1952年,现有学生4473人,教职工175名,其中有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1人,特级教师4人。60多年来,学校形成了醇厚的校风和学风。教师教得活,作业少;学生负担轻,学得乐。“活教乐学”的课堂特色文化赢得了老百姓良好的口碑。通过全面、系统、长远的思考、摸索、实验,梁山小学将课堂的文化延伸至整个学校文化建设中,提炼出“活的教育、乐的人生”的“活乐教育”理念,让每一个走进梁山小学校园的人都能有意无意地感受到“活·乐”文化的魅力。
聚焦课堂,挖掘“活教乐学”的文化内涵
梁山小学的历任校长都强调“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活教乐学”作为梁山小学一种特定的、个性化的人本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在哪里?这种文化传承因子何在?
循着理解、尊重、包容、和谐的传承因子,2007年7月,学校以语文学科作为切入点,申报了“小学语文学科‘活教乐学’教学策略研究”的县级实验课题,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设置实验点,对“活教乐学”的教学文化作深度研究,希冀从研究的视角聚焦课堂,挖掘“活教乐学”内涵。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曾一度走入了“活教乐学”的误区:过于注重“乐学”的外显形式,课堂教学仅仅停留于“气氛活”的形式研究上;过于注重“活教”的模式追求上,小组讨论,质疑问难,看似气氛活跃,兴趣浓厚,实际上乱成一团,有的语文课就像班队活动课,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谈谈感悟、体验和收获,40分钟就这样过去了,学生语文素养毫无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及时组织教师讨论,在对“活教乐学”误区分析之后,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活教”与“乐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活教”“乐学”互为因果关系,因为“活教”,所以“乐学”(有学生的“乐学”,更有教师的“乐学”);同样“乐学”也能带动“活教”(有教师的“活教”,也有学生的“活教”)。于是课题组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课堂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不过分追求形式,不刻意追求模式,努力做到活中求实,实中求活,活中见效。
低年级组侧重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确定了“身体静,思维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活教乐学”具体为“巧教乐学”。中年级组着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确定了“自主学,思维活”的课堂评价标准。“活教乐学”具体为“善扶巧学”。高年级组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学,确定以“会自学,善交流”为研究方向。“活教乐学”具体化为“活导善学”。
随着课题组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活教乐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更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需要延伸和放大。学校举办“活教乐学”教学文化大讨论,
“活教乐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活教乐学”教学设计大赛、“活教乐学”家教座谈会等,退休教师、在职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成为了活教乐学的践行者。
着眼发展,在“活教乐学”中走向“活乐教育”
仅仅是从课堂关注“活教乐学”,就忽略了“活教乐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为使“活教乐学”更具有生命活力,学校决定将“活教乐学”置于文化的背景,从“课堂文化”的研究中,走向环境文化、德育文化、教研文化、课程文化等层面,从认同差异、
“活·乐”文化从“活教乐学”到“活乐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