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视阈下英汉双宾构式教学研究.doc构式语法视阈下英汉双宾构式教学研究
[摘要]构式语法由Goldberg(1995)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背景下提出。Goldberg认为构式的定义为,“C是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 C的组成部分或先前已有的其它构式推知”。
Goldberg(1995)论述了双宾结构,认为其典型构式义为“有意的给予性转移”。基本构式形式为S+V+N1+N2(S为施事即动作发出者,N1为与事即事件参与者,N2为受事即被转移物)(张伯江1999).构式语法强调动词与构式的互动。
双宾结构是英汉语所共有,基本形式大体相同。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其转移方式、涉及动词、配价及领属关系等方面都有异同。双宾结构是生成语法一直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一直是不少国内外语言学者非常感兴趣的课题,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将英汉双宾语结构与构式语法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双宾构式的研究;本次研究将英汉双宾构式异同与语法教学相结合,有利于为语法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推动语言教学的发展。本文第一节为双宾构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节为研究方法介绍,第三节为结果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构式语法英汉双宾构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96-02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近年来,对英汉双宾构式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英语双宾构式,汉语双宾构式及英汉双宾构式异同对比分析。
英语双宾构式方面,多位学者进行了系统研究(徐盛桓,2001、何晓炜,2003、王寅,2008、汪盛兰,2014)。从“名动互含”的假设出发,探讨了VNN构块式的语法化过程,得出通常所区分的“双宾”结构和“宾―补”结构,这都可看作是归属于VNN构块式的统一的句法现象,都受VNN构块意义的制约的结论,徐盛恒(2001)。何晓炜(2003)根据句法学的理论(Chomsky 2000, 2001)并以这两种结构在句法、语义及动词类型等方面的制约,同已有的语言习得研究和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成果作为佐证,对这两个结构进行研究。作者认为,这两个结构之间不存在转换关系。程琪龙(2004)发现决定英语双名结构的因素是其亲属相似性关系特征,这些关系特征可以用连通权值进一步量化。并且我们还在双名结构的隐喻化延伸次类中发现,领属关系可以隐喻延伸到方位关系。
汉语学界同样重视对双宾构式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张伯江,1999、沈家煊,2000、张国华,2014)等。其中,张伯江(1999)将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引入汉语双宾研究中,将双宾动词分为给予类、取得类等十三中类别,为中英双宾对比奠定基础。沈家煊(2000)阐述了不同的词类序列代表不同的句式,但是并不等于词类序列。一个句式是一个“完形”,即一个整体结构。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我们认为,汉语里存在若干不同类型的双及物式,它们构成一个放射性的范畴(radial category,Lakoff,1987,王伟1998),不同方向的引申式有不同的语义和句法表现。
在英汉双宾构式对比分析方面,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系统研究(石毓智,2004、张
构式语法视阈下英汉双宾构式教学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