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众心理对运动员的影响
王笑
(北方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现场观众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影响运动员比赛时的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因此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抗干扰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观众的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2
战术水平观众是运动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往往会在场内外形成“共振”,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心理和行为不仅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和激励运动员赛出水平,有时也可以干扰运动员的活动,酿成危害社会的暴力行为。
观众的心理学研究在我国和国外的研究中均不多见,本文旨在为赛场秩序的管理以及使运动员免受观众的干扰提供参考依据。
一、观众心理与行为
所谓观众,是指关心和影响运动员活动的个体和群体。观众可按照不同标准来划分:
,美国心理学家Iog于1968年提出了下述三类观众:
第一类观众:他们特别关心运动,并常常临场观看比赛;
第二类观众:他们经常通过广播和电视来关心比赛情况,但很少亲临赛场观看;
第三类观众:他们既不坐在观众席上,也不坐在电视机或收音机旁观看比赛,这一类观众仅和他人讨论运动内容以及阅读报纸的运动版部分。就影响运动员的程度而言,第一类观众最大,第二、三类观众虽不在场,但以宏观上来看,
他们对运动员也会产生不少的影响。
,观众可分成运动队以外的人和同队的其它成员(队员和教练员等)。美国心理学工作者将后者叫做相互作用者,这些人还可以按直接或间接地和运动员发生相互作用而分成两类,如一个田径接力队的队员,篮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双打等运动员,就是队员之间直接地发生作用和影响,而田径中的田赛队员,跳水队员等队员之间则为间接性作用。事实证明和运动员的关系越亲密,对运动员的影响也就越大。
,观众观看比赛的动机虽各种各样,但大体可归纳以下三类:
(1)娱乐型。这一类型观众主要是为了满足业余生活的需要,寻求一个场所来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休息和放松。这类人中有的是没有其它事情而偶然卷入的,有的是为了寻求一个社交场所(如会朋友、谈恋爱),有的是为了有个全家团聚的机会,他们比较重视物质享受,喜欢携带瓜果食品、饮料之类的东西。
(2)求知型:这类观众对体育比赛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赛前重视新闻报道,喜欢预测比赛结果;赛中热衷于品头论足;赛后则谈论中心人物,他们对比赛的技术,战术及裁判规则也懂得不少。
(3)本位型。这类观众的典型特征就是为自己的一方喝彩、鼓掌,他们是比赛场上的活跃分子,如啦啦队的参与者,这类观众喜欢摇旗呐喊,有时他们不但为了本方鼓励加油,更重要的是压倒对方的啦啦队。上述三类观众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但从观众这个角度来分,绝无高低贵贱之分,赛场上的良好气氛离不开这三类观众,只要不违反社会治安及社会公德都是好观众,而且类型不是截然分开,有的人是两三种兼而有之。
二、比赛时观众的心理行为
比赛中,观众的心理是随着比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加之赛场常常风云突变,不可预测。因此观众的心理是复杂多变,急速转换,喜怒无常的。
一般说来,比赛时观众的心理变化主
论观众心理对运动员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