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免疫与胆碱能系统研究
李丽娜1 焦志华2 ( 通讯作者) 宗蕾2( 1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 0 1 2 0 3 ;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437)
【摘要】随着针灸治疗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步开展,现认识到针灸与免疫具有密切关系,国内外对针灸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近年来发现针灸和胆碱能系统的关系密切,胆碱能通路的激活可以减少多种促炎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的发展,从而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针灸免疫胆碱能系统【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021-03随着针灸在医疗中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尝试使用针灸治疗,同时大量的文献报道针灸可以有效的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这种调节主要表现以整体性和双向性为其规律和特点[1] ,既往认为内啡肽系统在针灸调节免疫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在针灸调节免疫功能机制方面未有明显进展,近年来胆碱能通路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针灸与胆碱能系统的关系进行综述。
1 历史由来自从T r a c e y 等研究发现副交感神经主要的神经递质A C h 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巨噬细胞释放T N F -α 等促炎因子, 刺激传出迷走神经可有效地抑制脓毒症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展后[1],Borovikova 在2000 提出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概念,它主要是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特定部位,特别是外周迷走神经,由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 A c h 与α7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alpha7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α7nAChR) 结合后发挥作用. 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TNF -α 及I L -1 和I L -6 释放,抗炎细胞因子IL-10 的产生与释放不受抑制,从而抑制炎症反应[2]。
2 构成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 neuron):以乙酰胆碱(ACh)为递质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在中枢分布极为广泛,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其轴突发出到润绍细胞的侧支,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
元等都是胆碱能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各个环节、纹状体、边缘系统的梨状区、杏仁核、海马等部位都含有AC h .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是由副交感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纤维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以及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末梢所释放,在神经纤维末梢与胆碱能神经元的胞质内合成,合成后的暂时储存在突触囊泡里当兴奋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暂时储存在突触囊泡的就以量子式释放囊泡到突触间隙, 作用于乙酰胆碱能受体产生免疫调节作用[3]。
非神经性胆碱能神经元1998 年W e s s l e r 提出非神经性A C h 系统( n o n - n e u r o n a lacetylcholine system, NNAs) 的概念, 认为非神经支配的细胞内有ACh 存在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 表达,非神经细胞合成的ACh 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 通过与膜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 也可通过直接与细胞内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发挥效应。主要有:1、上皮细胞:包括呼吸
针灸免疫与胆碱能系统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