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发展及唐乾陵分析.pptx陵墓建筑
田海莲**********
王芳芳**********
陵墓发展时间轴线
尚未形成墓室
(原始社会)
木室为主
(商至西汉)
砖、木、石并用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
砖石仿木为主
(隋唐宋)
砖石豪华建筑为主
(元明清)
陵墓类型
一、帝王陵墓
规模大,随葬品丰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二、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
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
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陵墓结构
一、地下部分
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状况。
二、地面部分
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地下部分
一、木椁墓
商代已有,战国和西汉流行。在土坑内用木材构成长方形或方形的椁室,将棺放置其中。椁内常有边厢、头厢等放置随葬品,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
二、黄肠题凑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即黄肠是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柏木黄心), 题凑是指墓葬的形式和结构(木头皆内向)。
三、砖石筑砌
四、土洞地宫
在北方黄土富集地区,利用土层厚,粘性强,质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点,开凿成土洞土宫,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画。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宫。
地面部分
一、方上(秦汉时期)
二、依山为陵(唐)
即利用山丘作为陵墓的坟头,唐代帝王陵采用了以山为陵的形式
三、宝城宝顶(明清时期)
即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添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种城墙称之为“宝城”,高出的圆形坟头,称之为“宝顶”。在宝城之前,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称之为“方城明楼”,楼内竖立皇帝或皇后的谥号碑。明清两代的皇帝和后妃皆采用了这种以宝城宝顶的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
建筑环境设计
一、“风水”与陵寝的选址。
“藏风得水、“聚气”、“乘生气”
二、神道石刻
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装饰性石刻——石象生;叙事性石刻——墓碑。
唐乾陵
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形制因山为陵,仿唐长安布局。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
乾陵位于乾县以北的梁山,由陵园、神道、下宫、陪葬墓区组成。
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述圣纪碑(七节碑)和无字碑
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神道
即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
陵墓发展及唐乾陵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