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 杭州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
引言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和企业成长模式,其兴起和迅速发展既是国际产业结构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服务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软件外包作为其最重要的一种外包模式,在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前景下得到了空前发展。本文从软件外包含义的界定、发展的动因、风险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软件外包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软件外包概念的界定
(一)外包的定义
“外包”一词源于1990年,Cary 《哈佛商业评论》写一篇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时,首次使用了“外包”这个词。在学术界现有的研究里,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对于外包的定义,都是说法不一的。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来自美国外包问题专家的标准定义法:“外包指大企业或者其他机构过去自我从事(或者预期从事的)工作转移给外部供应商[1]。”
表1 外包概念的界定
提出者
概念的界定
提出时间
Lob 和Venkatraman
外部供应商从事与企业整体或部分生产设施相关的物资或人力资源活动
1992
Kotabe
由来自世界各地独立的供应商向企业提供产品或者零部件和成品活动
1992
Willcocks等
为获得预期结果,把组织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和相关服务交给第三方管理
1994
Lei 和 Hitt
企业依赖外部资源制造零件或者从事其它增值活动
1995
Altinkemer
把一个组织的部分或全部IT职能转包给外部供应商的行为,由供应商代表组织利益进行管理
1995
Grover
把组织的部分或全部IT职能交给外部服务供应商的实践
1996
Gilley 和 Rasheed
从用户到供应商的资产转移,由供应商负责外包业务
2000
资料来源:尹建华,王兆华,苏敬勤的《资源外包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评诉》[2]
美国外包研究机构指出,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随退时期,外包都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营管理手段。在经济衰退时期,外包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速度和灵活性;在经济上升时期,外包可以节约机会成本,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开辟新的市场。
(二)软件外包的定义
软件外包是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简称,是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信息服务、应用管理和商业流程等原本内部完成的业务,发包给企业外第三方完成,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3]。
(三)软件外包的内涵
广义上来说,软件外包等同于IT外包,因为广义的软件业涵盖了IT产业中除了硬件制造以外的所有活动。在一般意义上来讲,软件外包和IT外包在业务范围和外包动机上既有重叠又有区别。按业务领域来分,软件外包主要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两类。ITO主要包括编程、测试等软件开发工作;BPO覆盖领域更广,同时业务层次也更高,除编程、测试等工作外,还涉及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框架设计等工作[4]。因此,BPO比ITO对接包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刘绍坚(2007)将软件外包的内涵划分为两个层次,狭义的理解仅指需求方将单纯的围绕软件而进行的设计、编码、测试、后期维护等行为委托给外部服务供应商,广义的理解
杭州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