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实验研究概况
【摘要】 从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研究概况,以及动物实验模型和药效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中医药疗法; 实验研究
乳腺增生(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HDB)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属乳腺结构不良(mammary dysplasia)病变。该病主要包括单纯性乳腺增生症(mazoplasia)和乳腺囊性增生症(cysticdisease)两种。乳腺增生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以上,其发病的高峰年龄为30~35岁,在3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达90%以上,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首位。由于本病病程长,进展缓慢,易复发,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因此乳腺增生病,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的重视。
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又名“乳痞”“乳中结核”“奶积”等。“乳癖”之名始见于华佗《中藏经》[1],至明清渐详,《疡医大全》引陈实功言:“乳癖乃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2]《诸病源侯论》中称为“乳中结核”[3],均描述了“乳癖”的临床症状。
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的病因与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情志不畅,郁久伤肝,致气机郁滞,蕴结于乳房脉络,经脉阻塞不通,轻则不通致痛,重则因肝郁气滞气血失常而致气滞、痰凝、血淤结聚成块发为本病。概括其病因病机有如下几方面:
肝气郁结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曰:“乳中结核,何不责阳明而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强调了乳癖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肝主疏泄,肝气宜舒畅条达。若情志不畅,郁久伤肝,则气机郁滞,蕴结于乳房脉络,致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通,故见乳房疼痛;若肝气郁久化热,灼津为痰,加之肝郁气血运行失常,气滞痰凝血淤结成块,则成乳房结块。
痰凝血淤
脾失健运,痰气凝结,脾胃素虚,或饮食不节,忧思伤脾;或郁怒伤肝,肝木克脾土,致脾不健运,水湿不运,聚而为痰,导致痰凝。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王清任《医林改错》云:“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说明若肝气郁滞,气不行血,致淤血内停,与痰浊互结阻于乳络亦可产生乳癖。
冲任失调
肝郁肾虚,冲任失调。肾为五脏之本,肾气激发冲任通盛。冲任起于胞宫,上连乳房。若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劳损伤肾,均可导致冲任不调。肝木失于涵养,气机不畅,所致气血淤滞,结于乳络而发癖。《外科医案汇编》中“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本在肾”即强调了肾和冲任二脉在乳癖发病学上的重要影响。
治疗概况
有关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未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当代医家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历代医家的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治疗本病:
疏肝理气法
黄晓君[4]以逍遥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基本方:柴胡10 g,白芍药15 g,当归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荔枝核12 g,三棱9 g,夏枯草12 g,穿山甲9 g,桔梗9 g,甘草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实验研究概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