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个人经历
梭罗(1817--1862):1817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20岁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大学毕业后,热爱大自然的他远离了繁华而喧嚣的都市,在乡间作了4年的教师,然后便开始写作。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诱惑,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自食自耕2年多。
他在那里住了两年,过着劳动与学习的生活,并在此之后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即《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梭罗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1862年5月6日,时年仅44岁。当时在同时代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偏执行为怪异的人,一个爱默生的追求者而已。一直到世纪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认识。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漫步在街头,物质的繁华冲击着我们浮躁的心,很少有人真如梭罗一样,放弃人世的繁华,放弃物质的华美,而独自一个人,静静地耕耘,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追寻。日子总是淡淡的,一页一页地翻过,很少有人品位出它的真谛。所以我们该坐在我们自己的瓦尔登湖边,过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真正该做的是顺从我们的心,做我们爱做的事情。有多少花因为没了我们的欣赏而暗自神伤;有多少书因为我们的忙碌而尘土封面;有多少我们该做的事情在做无望的等待。而那些属于角质层的东西,绊住了我们,缚住了我们的身心,使我们成了缀网上的劳蛛。
个人语录
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就让他按他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他走得多快、多慢或多远。3、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4、善良是唯一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5、灵魂的必需品并不需要用金钱来购买。6、人类已成了他们的工具的工具。7、我们能够爱的人,我们也能恨他们。而其余的人,则对我们无关紧要。8、即使在天堂,挑刺的人也会找到刺。
,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我们就知道,只有大事和有价值的事才是永久的和绝对存在的,而细微的害怕和愉悦只是真实的阴影。。我们很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最高的现实。也许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来没有在人与人之间交流过。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的收获,就像朝霞暮霭那样难以捉摸,无法言传。那是我抓到的一点儿星尘,一片彩虹。
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1845年,梭罗以绝对孤独的姿态,来到瓦尔登湖畔,林中筑屋,汲水负薪,播种张网,宛如一隐者,悄然无迹地融身山林,过起了他心仪已久的林中生活。他的背影浸润在山林升腾的白雾里,他的心也渐渐远离那日渐喧嚣的都市。梭罗身心俱往,是要赶赴一个孤独的约会,这个约会是他与大自然独有的,外人无法重复。 一般人都认为,梭罗来到瓦尔登湖,是隐居避世。其实,梭罗是隐居,但不是避世,恰恰相反,梭罗的隐居是入世。梭罗是为了完成一种叙述而来,在爱默生给他提供的这片天地里,他要完成他思索已久的有关自然、人性、文明等诸多问题的叙述,他觉得只有在这片天地里,他的相关论述才能清晰呈现。
在瓦尔登湖的两年时间内,梭罗虽然孤独,可这是一种忙碌而又充实的孤独。梭罗因为来到了瓦尔登湖而有机会真正进行一次贴近大地的飞翔。一汪湖,一片林,加上一个人,这才是风神流动的景致。梭罗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让他能真正深入自然的肌理,倾听来自自然最深处的声音。梭罗看到的自然,都是细节化的,因而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主张“简朴生活”,就是反拨人类对自然的饕取;他对自己
梭罗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