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精读
课程介绍:
公邮:beidazhongzhe@
密码:zhexue1912
讨论课从第三周开始,第二周会呈现分班结果和讨论内容。
**********
**********
助教电话
主观题技巧:
一定要有材料。你记得多少要写多少。尽量分析你写的东西。不要纯粹写自己的感想。要有材料!背的多少写多少。背的东西足够你用的了!
主观题也是考察你能回忆起多少背过的东西。
很可能是给开头,给结尾,默整段。
考的一定是讲过的。
分点,原文,翻译重点,阐释,然后总结。
课程安排:共15次课。
上课计划:先讲大学,再讲论语,然后孟子,最后中庸。这是朱子当年编辑四书确立的标准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中庸最难读,在充分消化前三本之前,是不应该读中庸的。目前出版社出版的四书的顺序是不对的。
《大学》1-2次。论语6,7次。孟子6次。中庸3次。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占100%(第16周),考试内容超过80%是背诵和默写(课上讲过的《四书》段落,接近三万字。从头到尾背诵《大学》)。20%左右是对儒家基本理念的分析,自由发挥。
教学方式: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助教老师带领)。每组不超过20人。
开课前集体诵读几分钟,恐怕更多是强调仪式感。
为什么不是老庄精读?
老师认为,儒家的价值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更有意义。如何更加积极、更加有承担态度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国学到底是什么?边界在哪里?国粹之学,我中华固有之学问,但是边界在哪儿?研究瓷器、占卜术,算吗?
真正的国学的核心,应该围绕中国最核心的经典,而这就是四书、老庄。五经当然更难。如果四书、老庄足够熟悉,能够成诵,基本可以宣称,对国学有了非常好的基础。没要求熟悉周易、尚书、《诗经》。
四书都不熟悉,配做一个中国人吗?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吗?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的家里,居然找不到一本论语,哪怕是《论语》心得也行啊。跟中国近代命运紧密关联的大学的毕业生,起码得和四书有起码的、系统的基础。
要求背诵的另外一个理由是,你不需要记得我讲了什么,只需要记得四书讲了什么。这样的文本将伴随我们一生。尤其是中国经典文本。经典的文字,放在心里,像种子一样,会长。每到一个新的阶段,会长出新的枝叶来。有些文字, 恐怕你要二十年后才能理解真正的含义。当你明白了,你才能明白这些文字对于人生的意义。遇到一些相应的问题,这样的文字会跳出来,会和你人生当中重要的困惑结合起来,会给你指点。同时,你也在这个过程中对这些经典段落有更加核心的了解。
四书的来历、作者
四书的出现是非常晚的,作为一个系统的出现是南宋朱熹努力的结果,改变了中国经典的版图。从汉代到北宋,真正核心经典是五经。乐是否存在及其存在形式一直有争议。朱子在编辑四书时,为其赋予了使命。“四子者,六经之阶梯也。”研读六经之前,先要从四书入手。已经把四书的位置放到了极高的位置。已经以四书为主体,以六经为虚位。南宋以来,四书五经的说法,把四书放在了五经的前面。朱子这么安排是因为,四书是孔孟先哲提炼六经的道
理,直接把隐含的道理告诉人们的。四书是用力少,收获多。而六经是用力多,收获少。王安石称春秋是断代朝报。由四书渐次达到五经。
四书为什么要把这四种文献编辑在一块?四书的作者不同。大学到底谁写的,至今也不知道。中庸是子思子所作,也只是历史记载。成书年代、作者,在学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论语的编写肯定成于曾子去世之后,早于子思死亡。先秦断代最好的办法是盗墓……>_<大致的推测是这样。论语和孟子成书相差100年。
《礼》的介绍
礼是一个经典系统,由三本书构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真正核心是仪礼。仪礼讲授的内容是人生日常大的阶段的人生规范,比如丧礼、婚礼、成人礼应该如何安排。随着时代的发展,仪礼的地位下降,礼记的地位上升。汉代单说礼经,指的是仪礼。明代则指礼记。
礼记可以理解为孔子和弟子讨论仪礼的时候留下的读书笔记。也可以理解为阅读仪礼的参考书。在西汉初年时没有独立成书,礼记的内容是作为仪礼的附录存在的。篇章的数目非常多。到了西汉中叶时,两位重要的经学家,戴德戴胜(叔侄二人)。大小戴,著礼记。戴德编写的礼记成为大戴礼记,另一则成小戴礼记。唐代末年,大戴礼记散佚,只剩下49篇小戴礼记。因此唐之后,约定俗成除非特别之处,否则指称的是小戴礼记。
论语的作者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所作,但是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和思想。研究孔子最可靠的资料还是孔子。不要相信太多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老师觉得史记是文学作品。读历史,上手读汉书。钱穆先生著《孔子传》,考证孔子诛杀少正卯不靠谱。孔子的文字比论语要好,可以读《易传文言》参考。
大学的作者
大学的作者没有记载,一共十一章,分经传两个部分,朱子推测第一章是经,孔子口述,曾子记录。剩余部分是传,
四书精读教学-《四书》精读课堂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