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二讲_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内容简介
了解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春秋
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概念:“百家”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儒家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流派代表
特点:综合儒/法/道,适应…
政治:、王道(以德服人)
b.“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伦理:“性恶论”
《荀子》
战国
末期的
儒家集大成者
荀子
政治:a.“仁政”,宽刑/薄税(防止出现暴政)
b.“民贵君轻”
伦理:“性善论”
《孟子》
战国中,
亚圣
孟子
思想: a.“仁”(核心)、“礼”
b.“德治”(为政以德)
教育: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文化:编撰六经
《诗》《书》
《礼》《易》
《乐》《春秋》
春秋
晚期;
儒学创始人、
“圣人”
孔子
重要主张/贡献
著作
地位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A
道家学派: 老子和庄子

第二讲_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所以所以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