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傣族建筑.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傣族建筑
在中国56个民族中,傣族的建筑别具一格,有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建筑风格。傣族竹楼是人们所熟悉的。竹楼,顾名思义是竹子搭的房子。傣族人民深知门面的重要性,不少竹楼大门的建筑有着优美化、艺术化的特征。
小巧玲珑的八角亭,是西双版纳傣族建筑中的珍品,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傣族人民信仰佛教,在傣族聚居的地方,随处可以看到宏伟、壮观的佛塔。傣族佛塔多数为顺次群塔,中间一个竹塔最高,周围有几座或十几座小塔。佛塔设计别致,建筑精巧,是傣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结晶和骄傲。
曼飞龙佛塔
曼飞龙佛塔西侧那座开敞“布苏”(戒堂,和尚诵经、议事的场所)又是另一种式样:在重檐三面坡长方形佛寺的一侧的中堂部分处,建一样高、两檐,另一侧有端坡的大厅,两边矮一檐,各建一间人字形屋顶的房间。以上3部分联系着的地方,檐下都打通连成一整体,成了一座开敞式戒堂。
景真八角亭
景真八角亭(也是戒堂),造型独特精巧:基座作折角方形,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1个面,32个角,每个角都盖着缅瓦。8个亭角偏厦,自下而上,层层收缩,重叠美观,直到顶端,错落有致,结构精密,独具一格。因亭子建在景真地方,故称景真八角亭,是傣族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筑的。八角亭建于公元1701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景真地区的中心佛寺。在傣历每月十五和三十两日,景真地区的佛爷集中亭内,听高僧授经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动,也是和尚晋升为佛爷的场所。
曼春满佛寺
曼春满佛寺是橄榄坝的中心佛寺,始建于隋朝时期,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曾经过多次修复和重建。文革时期奇迹般地幸免于难,当时人们把它当作粮仓和养牲畜的圈,就没有拆掉。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大殿、戒堂、佛塔、藏经阁、鼓楼、僧舍等。大殿内的装饰全是佛经故事。寺内外种植很多椰树、贝叶树、槟榔树等花木。寺内的佛塔金碧辉煌,结构与缅甸仰光的大金塔类似,颇具异域情调。
曼听佛寺白塔
曼听佛寺里面的白塔,建于唐代,寺内的释迦牟尼像为橄榄坝之最,其诵经阁富丽堂皇。白塔附近还有一个公主井,据说那是来自老挝的好心公主,她曾资助修建白塔。井边还有一个奇观:塔包树,塔上长了一棵菩提树,塔上的树已经有200年历史了。
西双版纳曼苏满寺
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曼苏满寺在澜沧江东岸,座西朝东,从东到西,依次布置了寺门、引廊和佛殿。在佛殿东北侧有傣式佛塔,另一侧为戒堂。佛塔原在殿南,被戒堂遮档,后拆迁于现址,与戒堂、佛殿及寺门一起,构成一个极生动美丽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寺门三间,屋顶两坡,中高边低,手法简单而体形丰富。
西双版纳曼苏满寺
小结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傣族干栏式竹楼
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住宅。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的区分。所以在这里,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的形式。
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的住房。这种“干栏”式建筑,早先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有的地方甚至将竹一破两半做瓦盖顶。因主要用竹材建盖,留有高脚栏干,分上下两层,故称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堆放什物和关家畜、家禽。

傣族建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wenfei1314
  • 文件大小2.22 MB
  • 时间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