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贤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 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 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元丰八年,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
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于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叙事和议论于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作者:王安石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刘熙载),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有《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到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
兴贤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专己:个人专断。通义:普遍适用的道理和法则。流俗:指世间平庸的人。
治安: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第一段译文
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
可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
第二段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仲虺:商汤王的左相。三仁:三个贤人。同心者十人:指周公旦、召公爽、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祭公谋父:周王朝的卿士。萧、曹、寇、邓:萧何、曹参、寇恂、邓禹。亦皆同也:也都是一样。指兴衰之世都有贤人,此点是相同的。
第二段译文
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
第三段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扰攘:纷乱。太宁:太平安定。博询众庶:广泛地征询平民百姓的意见。谠直之路:忠直敢谏的言路。谠:直言,善言。拘文牵俗:拘泥于成法和习惯。牵:受牵制,拘泥。守职者:忠于职守的人。辩治:能成功地治理。辩,‘‘办’’的古字。成功,办成。细过:小的过失,小缺点。尽其效:充分的发挥他的作用。
20.兴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