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他的本意是“太初”,指世界的本源和存在的根据。他是物的起始、本源和归宿;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构成元素;是万物生灭基础与说明的原则。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与它。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的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于此,他是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亊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逻各斯”即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内在的本原,原意是“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道”等。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逻各斯表现为“在—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这一概念出自柏拉图,他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也就是“理念”。“理念”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后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共相、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这是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特点。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有两种: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个体事物或者形式,实体分为三级:个体、属、种。第一实体是根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第二实体和第一实体在实体性程度上虽然有差别,但也是实体。亚里士多德试图把本质个别化,把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以此调解第一实体的理论矛盾。
:是欧洲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这一哲学在教父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一以“经院”为生存环境,二以“辩证法”为操作原则。经院哲学是根据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为天主教教义、信条、做烦琐的论证,使其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
:公元2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一批熟悉希腊哲学的神学家,把希腊哲学同基督教相结合,制定了一整套系统教义。这些在东西方教会分裂以前制定、论证和表述的人,被称为教父,教父在创立神学理论时,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他们所知的哲学思想,或排斥哲学,或求同存异,或改造利用。哲学史家把教父著作包含的哲学因素,如他们提出的哲学问题、使用的哲学概念和思辨推理等抽取出来概括为教父哲学。
:“唯名论”这个词来自“名称”,意思是一切词都是个别亊物的名称,共相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存在。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不过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的区分: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概念存在于心灵之中。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内部的流派之一,与“唯名论”相对,认为一般是实在的,一般限于个别而存在,一般在个别之外单独存在,比个别更实在。唯实论把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加以绝对化,变成了独立存在的第一性的东西,而把个别变成了第二性、派生的。
:直接针对的就是实在论设置的普遍实在,奥康认为一切既无逻辑自明性又没有经验证据的命题和概念都必须从知识中剔除出去。可用经验证据直接说明的东西不需要用非经验的原因解释,可用自明的命题证明的东西不需用意义不明的论辩,即“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它也叫做一条思维经济原则。
:是出现于15-16世纪的社会文化思潮。原义即“人文学科”。哲学上的含义:指以人文为中心的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抬高人的地位,贬抑神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洛克明确地说,心灵原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但洛克所说的“经验”意义也非常宽泛,不限于感觉。他把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外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剌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情感有关。洛克说,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
西方哲学史完整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