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philosophia)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爱智慧”的意思。
1,智慧(aophia)
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技术,而是比两者都更高的东西:在知识中它是有预见性,能看出长远效果的东西;在技术中它又是体现出一种境界和层次的东西。它是全面的、最高的知识,而不是具体层面的知识;它不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它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态度和人生境界,它包含道德的和审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爱智慧,即哲学
(1)智慧是最高的知识,在宗教背景下,人不能也不配得到只有神才具有的神圣智慧。
(2)一种谦逊的态度:我不敢自称有智慧,但我能够并愿意去追求,去爱神所具有的智慧。
(3)“爱”——一种内在的冲动和力量。
(4)反思。从“智者”到“爱智慧”,表明了真正的哲学精神——反思精神的成长。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建立在反思之上的。反思就是对一个现实的事实反过来追溯其来源。反思的起点在于对表象的质疑,故有“哲学自怀疑始”的命题。
(5)反思需要“爱”的冲动,爱也表明了反思的态度,即意识到与所思的对象有距离。爱是一种痛苦,一种永不知足。
“哲学就起源于人类精神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至高无上的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亦即‘终极关怀’的问题。由于哲学的对象具有无限性特点,哲学问题无论从事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说,都是一些没有终极答案,只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的难题。虽然如此,人类如此,人类精神对这些问题却又注定要永远追问下去。
——张志伟《痛苦的智慧》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高兴。
——王小波
3,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哲学中区分出三个不同层次:数学、物理学和“第一哲学”。
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metaphysics),它的字面意思是物理学“之后”,这里的“之后”不是“其次”,而是有“超出”、“超越”的意思。
两种思维路线:
1,因果论的思维路线: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思维。
2,目的论的思维路线: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思维。
哲学反思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强烈的把握未知事物的要求,即“惊异”,也就是对“智慧”的“爱”。
第二,要寻求和造就能够进行反思和分析的工具,这就是语言。这里的语言就是“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建立起来的。
西方哲学史 绪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