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doc【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当前,随着中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基础上,党在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文明的高度。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再度实现了从生态文明建设国策向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使战略国策落地升级。这就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讨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生态文明;和谐社会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深化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解决的是如何落地“到位”实施的问题。如何将生态文明全覆盖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过程,全会明确提出了通过“系统的制度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地问题,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又一次升级。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对马克思生态观进行研读,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主义生态观
由于考虑到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人与自然冲突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所以,在马克思的相关著作中并没有对生态这一块进行独段成文。但不等于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相关理论没有论述。只是散落于唯物史观等相关理论中。首先,生态观是人类对生态总体认识和根本看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上所提供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并在人类-自然全球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哲学世界观的概括,能够用以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本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不仅具有同一性,而且具有相对对立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系统中不断发展、成长。因此,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能够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对自然的思想、观念和态度指导着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人不是被动的适应自然,而是可以遵循自然基本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主义生态观,通过几代人的不断发展与认识,最终形成了
“生态文明”这一历史性概念。为了更好地完善与落实这一概念,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首先,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人类诞生之初就是与生俱来的。另一方面人的肉体的、理性的、对象性、自然性的这些特征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同样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其他自然物有着共生共存的关系。
其次,人是自然的无机物。[2]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