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考核制度分析
蒋宬妍
同济大学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近年来, 公众对高管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都存在较大疑虑。因此文章以我国2002年到2015年所有披露高管薪酬激励办法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收集相关激励管理办法(共358份) 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上市企业中“透明型”企业的占比逐渐上升;薪酬的衡量标准主要依赖财务指标, 非财务指标的使用虽有增长趋势, 总体还是较少;另外能够做到奖惩对等的上市公司较少, 且国有控股公司的薪酬契约存在明显重奖轻罚的表现。
关键词:
高管薪酬激励机制; 考核指标; 上市公司;
作者简介:蒋宬妍(1992—) , 浙江宁波人, 硕士研究生,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公司财务管理, 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 高管薪资。指导老师:宋晓满
1 研究背景
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自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来, 大部分公司在股份制改革后以股权形式经营, 出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情况, 代理矛盾也应运而生。我国相关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司治理改革, 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如何健全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探索。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 光明乳业的年度净利润出现了急剧下滑, 但其高管薪酬不减反增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这样的现实情况折射出高管薪酬激励契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收入差距大、高管权力过于集中、在职消费过多及内部控制不完善等。
企业亟须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来平衡股东和高管之间的矛盾,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 学者对有效的高管薪酬契约保持着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起源阶段(1925年到1970年) , 主要研究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 但是由于相关数据的可得性低, 研究仅停留在理论阐述上;其次是发展阶段(1980年到1990年) , 主要研究的是影响高管薪酬的各种因素, 这期间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高管薪酬披露的相关政策, 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最后是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 , 这期间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包括影响高管薪酬的具体因子;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水平的内在关系;高管薪酬考核机制的设计原则等。我国高管薪酬契约的披露并不是法定的, 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潘飞、童卫华等人在2006年的研究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业绩评价主要依赖财务指标且高管职责不清, 容易出现高管给自己定报酬、考核业绩的现象。
现有针对我国企业高管契约的研究集中于单独的某一个要素, 缺乏整体系统的分析, 常常照搬国外的典型研究, 忽视了国内的本土特点。基于上述情况, 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契约入手, 手工收集了从2002年到2015年期间自愿披露的高管契约, 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分析, 希望为我国上市公司完善高管薪酬制度提供借鉴意义。
2 统计分析
总体现状
表1描述了本文样本的总体统计情况。2007年以前, 自愿披露的企业非常少, 但2008年以后, 数量逐渐增加。从公司属性来看, %是国有控股公司, %是私营企业。因此, 我国企业关于高管契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考核制度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