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文化运动时期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鲁宵昳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新文化运动时期, 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翻译文学充当了启蒙和教诲的工具, 外国文学作品受到大量知识分子的提倡和拥护,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翻译作品, 其中不乏诗歌、小说、戏剧等。其中薛琪瑛应时代潮流, 翻译了王尔德的戏剧《意中人》, 并在《新青年》杂志上连载。薛琪瑛是女性翻译家的先驱, 她意图通过翻译外国文学, 以实现对大众进行启蒙和教诲, 本文浅述新文化时期翻译的背景与策略, 并针对薛琪瑛的中译本节选一部分内容与王尔德的原本译本比较分析, 从社会层面因素分析新文化时期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意中人》; 《新青年》; 戏剧翻译;
一、引言
晚清民初, 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社会爱国人士及各社会政治文化力量寻求救国之法。这一时期, 翻译文学蓬勃发展, 《新青年》成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主要阵地, 涌现出如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一大批名家作者。薛琪瑛开启了女译者之先河, 其翻译的英国王尔德戏剧《意中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本文从王尔德与戏剧翻译, 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的社会背景及翻译策略, 《意中人》原文和译本分析三方面展开叙述, 得出薛琪瑛的译本, 是忠实于原文的这一结论。
二、王尔德与戏剧翻译
王尔德, 英国戏剧发展史上一颗耀眼明星, 唯美主义学派的代表。他的作品经过许多学者翻译, 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后期由于他个人因素, 对他的研究中断了一段时期, 但他的戏剧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其中, 新文化运动时期, 薛琪瑛女士翻译王尔德的《意中人》可以算作戏剧翻译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翻译规范急剧变化和现代翻译规范肇始的时期。新一代翻译家和翻译批评家尖锐批评晚清翻译中背离“信”的现象, 认真探究信的内涵和本质。戏剧翻译是翻译研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戏剧翻译不仅要涉及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语际转换, 还要涉及语言之外的其它许多因素。由于戏剧翻译具有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特殊性, 因此戏剧翻译研究一直成为“最复杂又最受翻译研究冷落的一个领”。可想而知, 戏剧的翻译并不简单, 戏剧不仅仅是剧本, 还有舞台。因此戏剧翻译不仅要关注两种语言之间的语际转换, 还需考虑到语言的舞台性, 观众的接受度等。戏剧翻译需要使的翻译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实现与原语文本文化功能的对等。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的社会背景及翻译策略
新文化运动时期, 翻译外国文学成为一股热潮, 同时这一大批作家, 学者也开始倡导白话文学。这一时期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成为主流。直译在这一时期获得肯定, 晚清时期意译为主的做法在这一时期收到批判。无论是《新青年》亦或是《新潮》, 都强调以原文导向的翻译观, 强调忠实原文, 进行直译。直译也取代了清末的意译, 林纾等人收到大肆的批判和批评, 忠实原文是主流, 直译才是好标准。无论是胡适、鲁迅、周作人等, 他们都批评晚清时期的意译为主的翻译原则, 强调直译, 他们的翻译作品也都以直译为主, 强调尊重并忠实原文, 薛琪瑛的译本也是这样。
四、《意
例谈新文化运动时期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