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翻译的文化转向谈翻译策略.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翻译的文化转向谈翻译策略                 一、翻译文化转向的提出翻译,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语种转换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当中。自古以来,翻译就在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有交际的需要。同样地,不同的人类文明之间也沟通的需要,因为各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前进的动力所在。翻译就是顺应了这样的需要而产生,成为人类文明之间交流的手段的。各种类型的翻译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来展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翻译也一直扮演着文化传播者和文化沟通载体的角色。正是因为有了翻译,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才得以实现。翻译不仅促进了各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更丰富了世界文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可以这样说,翻译不仅是信息在文本之间的过渡,更是在文化之间的过渡,它的实质是一项以交流信息为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翻译只是单纯地被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来研究,它被认为是纯粹的文字之间的过渡。翻译研究沉溺于对字面形式的转换的研究,译文被视为与原文一一对应的复制品,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与否被过分强调。这样从语言途径研究翻译无疑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不能对翻译的目的、作用和功能进行深入的探讨,也没有认识到语言承载的是信息,更是文化。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问题,更是文化层次上的问题,是为了文化交流。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巴斯奈特(t)和勒弗维尔(AndréLefevere)为代表的文化学派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这一口号,把翻译的重点由作者转向读者,从原语文化转向译入语文化,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的文化视野和途径。        二、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从翻译的文化途径来看,原文本产生于出发语及其文化,译者首先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原作,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着手翻译,此后,译作被介绍给译入语的读者,到达译入语的文化,接受异域文化的考验,其结果可能是被接受,也可能是遭到抗拒。而在这一考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读者。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存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艺术价值,更存在于作品之被读者接受,有读者的赋予。一旦脱离了读者,文学作品就毫无生命力可言。同样地,翻译也必将归结于读者。翻译作品的存在是为了读者,其真正价值在于它们最终能被译入语的读者和文化接受。可见,读者的地位不容忽视,而认识到读者重要地位的正是接受美学的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以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为代表人物。接受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传统的文学作品研究一般都以作家或者作品为中心,往往忽视了文学作品与读者的联系,忽视了读者的能动性。接受美学的理论则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他们对作品意义的探索和接受才是作者及其作品的意义所在。在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读者。当文本跨越语言和文化时,翻译就成了这一开放循环中的重要一环,译者因此而具有了双重身份。首先,译者是原作品的读者;同时,因为译作也有读者,所以他们又是创作者。翻译的实质告诉我们,翻译是交流的过程,所以读者不仅仅是接受的一方,他们还能挑起新的审美和创作。读者期待读到什么样子的

从翻译的文化转向谈翻译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