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袋斜街东口的牌楼
烟袋斜街位于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全长232米。烟袋斜街始建于元朝,因紧邻通惠河漕运码头的终点积水潭,交通位置优越,商业逐步繁华;清末时,这条斜街因主营烟具、古玩玉器、装裱字画,有“小琉璃厂”之称。
早在2000年,西城区就开始了对烟袋斜街的整治改造,2008年完成沿街两旁的建筑立面修缮。改造后,烟袋斜街再现了老北京青砖灰瓦的建筑面貌。目前,在烟袋斜街的临街铺位共有75家,其中商户有60余家。整体业态类型中,经营民族服装服饰、烟具、茶具、古玩等传统文化类的商户占大多数,形成独具特色的街区风貌。
烟袋斜街如今再现了老北京青砖灰瓦的建筑面貌
斜街建筑限高6米走进北京最古老的斜街——烟袋斜街,呈现在眼前的是修葺一新的仿古建筑,写着烟袋斜街的大牌楼立在街口。
据了解,此次斜街改造的重点是重新规范区域内建筑高度,对酒吧进行外立面修缮,保护古建筑,恢复老街区历史风貌和京味文化特色。烟袋斜街规划范围包括鼓楼西大街以南、后门桥以北、地安门外大街以西至湖边、小石碑胡同以及大石碑胡同,共涉及160多个门牌院落,900多户人家。按照新规划方案,斜街所有建筑将不超过两层,檐口高度不能超过6米。根据近期最新确定的方案,斜街内将拆除和禁建多层建筑,一层的房屋檐口规定高度在3米以下,二层檐口在6米以下;大、小石碑胡同两侧建筑控制在一层,檐高不超过3米,内侧部分院落可考虑局部两层;地安门外至鼓楼西大街两侧的建筑控制在两层以内,总建筑高度不超过9米。
烟袋斜街是北京城最老的斜街。东西-南北走向,约300米长。在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鱼厅东街”。清朝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文考》中称之为“鼓楼斜街”。当年北城旗人有抽烟的嗜好,住在斜街上的人家看准了行情一户挨一户地开起了烟袋铺。日子久了,“烟袋斜街”越叫越响。此外,就是烟袋斜街本身就像一只烟袋,街道像是烟袋杆,东口像是烟袋嘴西口向南边儿,通往银锭桥,看上去像是烟袋锅。
三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合理开发与利用
烟袋斜街是什刹海地区一条古老的小街,东邻北京市的北中轴线——地安门外大街,西接什刹海前海。元朝时期由于紧邻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积水潭码头,交通位置非常优越,是商业繁华区。后因历史发展社会的变革,什刹海主要消费阶层的变化,烟袋斜街商业景象逐渐衰落,街区风貌面目全非。
为进一步恢复街区的传统建筑格局,2003年开始,,2007年已经全部腾退街区内50余户居民,并改造了市政设施、修缮了原有建筑、恢复了原有四合院布局,再现了老北京街区的传统建筑风貌。
罗哲文建议恢复古都风貌应采取点、片、线的保护方法。点,就是一处古迹;片,是大面积的有价值的古迹;线,就是一条街。
在众专家的提议下,烟袋斜街改造后,再现了老北京传统的青砖灰瓦的建筑风貌,商业上既保留了传统项目,又新发展了手工艺品现场制作与展卖、什刹海历史文化博物馆等文化项目,丰富了街区的商业文化,使其成为风格独特的传统特色商业街。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在揭牌仪式上说:“经过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委会的严格评选,烟袋斜街被评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这说明北京市、西城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是符合历史文化名街关于历史真实性、风
老北京胡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