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革新
清朝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除了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较大的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近代报刊和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兴学堂,废科举等。
复习回顾
一、申报
近代报刊率先在西方社会发展成熟,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传入中国。
1872年,《申报》由国外商人创办于上海。这份报纸除了刊登国内外重要的新闻,通读,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后来还增加了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它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录了近代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复习回顾
二、商务印书馆
和近代报刊一样,中国近代新式出版业最初也是由外国人创办的,19世纪末,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
1897年,夏瑞芳等人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后来,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与北京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星座”。
复习回顾
三、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
1901年开始,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些改革科举和兴办学堂的谕令和章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此后,新式学堂大量涌现。
复习回顾
结局
1905年,清政府宣布,从第二年开始,乡试,会试一律停止。从此,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了,这一措施大大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
积极作用:科举制度对选拔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消极作用: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复习回顾
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郭嵩焘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1、“外夷”指的是哪一个国家,以“外夷”称对方,说明了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清统治者会以“天朝上国”自居?
合作探究
材料1 对于英使要求改善贸易关系一事,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2 1839年12月13日,道光帝下达的中止中英贸易的诏书:“我朝抚绥外人,恩泽极厚。”
说明清统治者传统的夷夏外交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
天圆地方
“西学东渐”
坤舆万国全图
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与以往的“西学东渐”相比,有什么不同?
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转变为近代的“世界观”。
由“夷”到“西”再到“泰西”,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
综合: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