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伏羲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doc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天水市位于陕、甘、川三省交汇处,是甘肃省的东大门。这里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000多年的建城史;由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和石窟艺术文化这五大文化构成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异彩纷呈,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旅游胜地之一。天水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45处、风景旅游区47个、景点228处。其中,距今8000多年的大地湾原始部落遗址、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和国内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场所――伏羲庙等驰名中外。
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创始人,其历史功绩世代口耳相传。他造书契、画八卦、立礼法、制历法、作乐曲……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伏羲也因之在历史上位列三皇之首、五帝之先,成为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据史书记载,伏羲祭祀始自春秋时期,秦汉至明清,祭祀不断,相沿成习,形成了内涵丰富、厚重、独特的祭祀文化。天水伏羲祭祀始自金代,当时卦台山已有伏羲祭祀活动,至明代,伏羲祭祀中心移至天水伏羲庙,规模宏大,规程严谨,延续至今,成为天水百姓民间祭祀伏羲的重要内容。
伏羲祭祀沿革
隋唐之际,均以三皇之首祭祀伏羲。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京师长安建三皇庙;天宝六年(1747),又进一步完善了祭祀程序,为三皇的祭祀确立了规范。据《唐会要》卷22载:
(天宝)六载正月十一日,敕:三皇五帝创物垂范,永言龟镜,宜有钦崇。三皇:伏羲(以勾芒配)、神农(以祝融配)、轩辕(以风后、力牧配)……其择日及置庙地,量事营立,其乐器请用宫悬,祭请用少牢。仍以春秋二时致享供,置令丞,今太常寺捡校。
但是,这种高规格的祭祀仅限于京师长安,其余各地并无权祭祀。
宋代以降,祭祀伏羲的风气日渐兴盛。在将祭祀规格由少牢升为太牢的同时,也将太吴的专祀地确定在河南陈州伏羲陵。直到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于秦州三阳川蜗牛堡(即今之卦台山)创建伏羲庙后,才真正开启了天水祭祀伏羲的历史。
据《金史?礼志》记载:“(前代帝王)三年一祭,于仲春之月祭伏羲于陈州,神农于毫州,轩辕于坊州……”据此可知,当时秦州蜗牛堡伏羲庙祭祀活动已经被纳入金朝祭祀伏羲的统一规划之中。
而元代的祭祀,则为后来祭祀仪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据考证,当时的卦台山伏羲庙主祭伏羲,配祀炎帝神农和轩辕黄帝。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礼乐仿孔庙。秦州成纪县令韩??认为,成纪是伏羲的诞生地,卦台山是伏羲的画卦场所。凶此,此处伏羲的祭祀规格理应高于其他州县,于是申明礼部,每年春秋二祭由官府出资,由官员主祭。同时,秦州还专辟庙田145亩,作为祭祀伏羲的专项资金来源,以保障祭祀的顺利进行。
伏羲祭祀仪规
明初的伏羲祭祀,沿袭元制。《明史?礼志》云:
明初仍元制,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洪武元年令此太牢祀。
至洪武四年(1371),太祖朱元璋认为全国各地通祀三皂,是对三皇的亵渎,应立即中止。《明太祖实录》洪武四年三月丁未条云:
上曰:三皇继天立极,以开万世教化之源,而汩于医师,其可乎?自今命天下郡县毋得亵祀,止命有司祭于陵寝。
诏令一出,全国各地三皇庙尽数废止。河南陈州是伏羲的陵寝所在地,被明廷指定为全国惟一的伏羲祭祀地。同年,朱元璋还自制祝文,亲临致祭,
弘扬伏羲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