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诚信文化的产生与发展.doc传统诚信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诚信总是植根于特定的历史文化中,不同的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决定和衍生出不同的诚信形态。
①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是当代社会诚信建设不能割断的精神命脉。中国传统诚信在总体上具有德性伦理特征,它自身固有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运行机理,形成了我国传统社会独特的诚信文化。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自先秦直至明清,传统诚信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发展、成熟至没落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传统诚信在其概念内涵、德行品格、法律制度、理论基础等方面得到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儒家诚信为核心、以佛、道、法为辅的德主刑辅的诚信文化。
一、传统诚信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期
春秋以前上古时代和夏商周( 西周) 三代是传统诚信观的萌芽期。根据史料分析可以得出,甲骨文中是没有诚与信二字的,西周金文中尚无信字,西周文献中也没有具有伦理意蕴的信字。
②春秋时期普遍盟誓和崇尚信义,确是西周所没有的[1],信为儒家礼教的五常之一,这种社会道德观念的发达始于春秋[2].春秋以前,朴素的诚信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型: 一是表现为个人对集体的忠诚,二是表现为人对神的虔诚,三是表现为对朴素道德的虔敬。[3]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转型,诚信的观念发展为主体的道德责任,形成了对自身进行道德反省的积极的心理态度[4],并为中国传统诚信观念的最终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5]
春秋至战国时期学派纷呈,诸多学派都认识到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开始对诚信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诚信观念,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得以确立。这一时期的诚信思想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诚信的基本内涵得到确定。人类社会产生的远古时期,诚信作为一种维系社会成员关系的纽带,就开始存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265《礼记》中的这段话描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尧舜禹时期) ,部落成员对诚信的需求和遵守: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需要部落首领和部落成员集体协作,才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形成互助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诚信的诚与信关系密切,诚即诚实,信即守信。其中,诚既包含了万物运行规律的天地之诚,也包含了人类社会应当遵守的伦理之诚,即如《礼记中庸》所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7]702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中,中孚即是一个讲述诚信关系的卦。《说文解字》中对孚的解释是: 孚,信也. 《周易正义》认为: 信发于中,谓之中孚。[8]
因此, 中孚卦要求人们要发自内心地相互信任,并将其视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其卦辞和爻辞中也体现了将信任作为判断吉凶标准的思想: 信任,则无咎,不信任,则凶。如第五爻的爻辞是九五,有孚挛如,无咎[9]244,即言用信牵系天下,则没有灾祸。而将诚信作为一个统一概念加以使用,也是在这一时期。春秋时代齐国名相管仲最早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他提出: 中情信诚则名誉美矣[7]394贤者诚信以仁之[10]294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10]77,表明了诚信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也认为诚信在政治领域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他指出: 诚信生神,夸诞生惑[9]44、诚信如神,夸诞逐魂[11]269,强调统治者诚信之德对社会的示范效应,
传统诚信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