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3年小升初文言文复习.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3年小升初文言文复习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3年小升初文言文复习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一、导入
小升初文言常见题型总结:
1、词语解释。
2、句子翻译。
3、道理启示、
这节课,我么主攻第一道题一一词语解释,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下面就我们平时
接触日勺实词虚词做一总结和讲解。
二、实词
(一)文言实词
课内复习:
五下第10课48页:《杨氏之子》甚:很。诣:拜见。乃:就,于是。
六上25课137页:《伯牙绝弦》绝:断绝。善:擅长,善于。洋洋:广大。
六下第1课2页《文言文两则》弈:下棋。以:认为。及:至I」。孰:谁。汝:你。
从课内三篇文章我么不难得出,掌握实词首先要明白如下问题。
,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3、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O
鹦鹉噪虎
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 寒鸦见而问之日:”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 ”鹊日:“是啸而生 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日:“鹊 之巢木末② 也,畏风故忌虎,,何以噪为? ”
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
(2)故噪而去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
.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 o (用原文语句回答)(2
分)
.这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 o (3分)
.行走(2分);因此(2分)2、(寒鸦)问鹦鹉,鹦鹉没有话来回答它。(3
分),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2分)(东
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於I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状况采取相对的方略。(3分)
三、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在文言文中没有明确的实在意义,包括常用到的“之”、
“乎” ”者”、“也”、“矣”、“其”等虚词。而且作用很重要,学习文言文必须 熟悉常见虚词的I使用方法。
【之】
4)代词,可代指人、事、物。
如: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代指市有虎这件事
反归取之 代指尺码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代指学弈的人
5)助词,包括语气助词、构造助词和音节助词。
语气助词相称于现代汉语中日勺“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如:其邻人之父亦云。语气助词,日勺
东徙尤恶子之声。语气助词,口勺
构造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日勺独立性。不译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构造助词,不译《烛之武退 秦师》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背面,凑足音节,没有实 在意义。
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语气助词,不翻译
6)动词,解释为:至I」、去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 动词,至I」、去
杜少府之任蜀州。 动词,至IJ、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市 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 子而不信其母,非因此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彘(zhi):猪 ②特:只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顾反为汝杀彘
♦ •
③特与婴儿戏耳 ④今子欺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因此成教也!
(3)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照答案:(1)去,往;通“返”,返回;开玩笑;你
(2)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假如不相信他的母亲,这样就不能教育好孩子。
(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言行一致,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以】
(一)介词
.表达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表达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表达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表达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表达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表达根据。译为:按照,根据,根据。
今以实校之。
(二)通假
.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认为】
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认为神。
【以是】【是以】相称"因此",引出事剪发展或推断的I成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 扁早。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⑤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 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
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荻di]数年生草本植物,与 芦苇
相似。④[闾里]乡里。⑤[士人家]读书人家。
.文中日勺欧阳公是 朝(代)的文学家,他与苏洵、、、_
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你能从文中画线句子里提炼出一种成语吗?请你试着用现代汉语把画线句子的 意思表述出来。
.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日勺见解。
【于】
.引进动作的I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状况可译为“在“"在……
方面""在 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在)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对于)
居住之所近于墓。(跟、同)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达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复音虚词"于是",使用方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似。相称于“在这"”从
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 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故语 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
1、解释词语
触者必怒: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
2、翻译句子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置之其坐( ) (2)而忘操之( )
• •
(3)反归取之( ) (4)先自度其足 ( )
• •
(5)吾忘持度(
(7)至之市(
• •
(9)遂不得履(

) (6)及反(

)( ) (8)市罢(

) (10)试之以足(
・ ♦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主旨: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 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 不走乎!”虎认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认为畏 狐也。”
.解释带点的字。
子无敢食我也。子: 兽见之皆走。走:
• •
.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认为畏狐也。
.老虎为何会上狐狸的当?狐狸为何能逃出虎口?
.写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喻义。
狐假虎威:
作业
论语六则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
子日:“不愤不启,不怫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亦说乎( ) 不俳不发( )
• •
.《论语》中有许多学习态度和学习措施是值得我们先学习和借鉴欧J,请指出下 列句子那些是学习态度,那些是学习措施。
学而时习之( ) 发愤忘食 ( )

2023年小升初文言文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60287****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