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端午感怀散文(集锦8篇).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端午感怀散文(集锦8篇) 】是由【mama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端午感怀散文(集锦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端午感怀散文(集锦8篇)
篇1:端午感怀散文
端午感怀散文
端午节到了,有些人会想,有粽子吃了;有些人会想,要纪念屈原了;有些人会想,仲夏马上就要到了。
但不管怎么想,粽子总是要吃的。不知大家在吃粽子的过程中,是否想过粽子是怎么形成的?
看到这里,有些人或许会拍案而起:哄谁呢?我们又不是3岁小孩!不就是用粽叶,包着糯米放在锅里煮吗?
事实上也是这样,但是我敢与大家打一分钱的赌,肯定没人想过这种做法的含义。我打一分钱的赌,也就是想逗大家笑笑而已。这世界不就是你逗别人笑一笑,别人也逗你笑一笑,在你笑我笑的过程中,便相处和睦了吗?
好了!言归正传!粽子形成的过程,其实蕴藏着很深的生活哲理。用粽叶,将一把散不成形的糯米包好,放到高温中煮一煮,然后去掉粽叶,糯米也会是成型的,并有强大凝聚力,再也不是一盘散沙状。
也许大家已经悟出点了什么:这粽叶就像是一个组织,——个人,包裹成一个团队形状,然后放入高温中一煮,散状的糯米便成了像模像样的团队形状,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每一个人虽然需要自由,但又不能放纵自由,否则的话就会涣散,懒惰,在这种情况下,没人会做到自管自控。只有当你加入组织之中,你才会在组织纪律下,约束自身的自由,把自己管控成像模像样的人。
你看从特种部队出来的人,那能耐就是不一样,因为人家是从魔鬼般训练中锻造出来的,10个8个常人一起上,都不是他的对手。
再看从部队里出来的文艺工作者,往台上一站,那身段,那精气神,与地方文艺工作者就有天壤之别。
这些都是从特殊训练中,培养出来的一种团队精神,就像粽子一样,尽管剥去了粽叶,那团队的精气神犹存!
前些时候,协会组织去看望了93岁和88岁的两位老人,她们看到组织有人来了,都高兴得精神百倍,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平时的小毛小病,忽然间就消失了。可见她们已经真正把自己融入组织之中,才能体会到组织的力量。
每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不放入大海之中,就会很快干枯;也像散状的糯米,不包入粽叶之中,经过高温烹煮,始终不会成形,更谈不上凝聚力!
因此,不管你加入民间组织,或是进入zf机构,都不要忘了切身体验组织的力量,你才会热爱组织,自觉地在组织的管控下,把自己锻造成犹如粽子那么成型的,有凝聚力的,像模像样的人!
篇2:感怀端午散文
感怀端午散文
粽子的香味氤氲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绿绿的粽叶里包着白白的糯米,里面还有花生核桃枣子甚至腊肉之类的食品,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妻子买下一大串带回家,我们一家三口就完全进入了节日的氛围里。
端午节的来历有不同的版本,什么屈原投江、勾践练兵、曹娥跳海、子胥悬目、越族祭祀等等,这些故事中我觉得纪念屈原的传说与城里的端午更加契合,清清白白的粽子不就是屈原一生的真实写照吗?但我以为这些传说都带有强加的痕迹,带有文人墨客强说愁的味道。中国农历的节日大多与时令结合在一起,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不过是时令到来的提醒,端午又叫端阳,应该说是太阳从斜射变成了直射,红日当空照,炎热正式来临,这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新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要对季节的变化引起注意,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但是节日一旦形成就不单单只是一个时令了,每逢节日,时令的基础上加之以亲情,好比时令为弦亲情为谱,人心就能弹唱出美妙的节日乐章,每个人对节日都可以有不同的情怀,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慨。我觉得,那绿绿的粽叶好似浓浓的情意,洁白的粒粒糯米好似一个个纯洁的愿望,吃着这样的粽子,可以任由思想和情感的野马尽力驰骋……
家乡的端午节母亲总要做一些清凉的食物,提醒一家人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避暑,食品上以素食为主,但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是喝雄黄酒和割艾草,这习俗伴我们度过了很多年。
到了夏天,家乡的蛇是非常多的,人们对那弯弯曲曲带有毒性的动物有一种忌惮,把蛇都当作了邪恶的化身。父亲早早备下了雄黄,到了节日那天,便把雄黄倒进一些白酒里,他用小刷子沾起雄黄酒,把老屋内外都要刷遍。据他说,蛇一旦沾上雄黄身子就会腐烂,所以蛇一闻到雄黄的味道就会逃走。刷完院子内外,他就会把剩下的雄黄酒拿出来给大家喝,据说人喝了雄黄酒,蛇也就忌惮人了。这些说法我们从来没有验证过,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不过孩提时的我们都要照着父亲的要求郑重其事地做,心中有一份神秘,所以绝不会应付了事。现在想来,雄黄酒的效用不过是父亲对大家平安度夏的一种祝愿罢了。
到了端午,山野里已经是一遍郁郁葱葱了,花草都透着一份特异的清香。母亲说,端午节这天,百草都是药,过去乡下缺医少药,割艾草就成了不能撂下的事情。母亲背着背篓,带着我们来到茂盛的艾草丛中,她蹲下身子割艾草,用艾草茎捆成一束束,招呼我们把艾草抱进背篓里,一会儿就割下一大背篓。回到家里,母亲捡出几束,在几道门的左右各插上一束,表示防止病魔对家庭的侵入,一连几天家里都氤氲着艾草的清香。母亲把剩下的艾草熬成黑黄色的`水,把孩子们一个个放到盆子里洗澡,用她的话说,洗了艾草水,一年都不生疮害病。现在想来,艾草水是否有这功效也令人怀疑,不过倒有一件事是绝对真实可靠的,那就是艾草水对皮肤很是有益,洗了艾草水,皮肤几天都滑腻如鱼。故乡的人普遍皮肤白皙,我想这跟艾草乃至当地的食物用品大有干系吧!
在城市里生活惯了,对农村的一些得有一年回老家过端午,母亲又要拖着她那病弱的身体去割艾草,我便要阻止她,说她封建传统,艾草真有那么神奇,您这会儿怎么就病了呢?母亲被我将了军,有些生气地对我说:“艾草也不是你们说没用就没用,我看着心里舒坦,以前用它给你们洗澡,这是我对你们的一点心意。你们现在大了,长本事了,对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都可以不要了。似这样,你们就不用回来过节了。”原来母亲是把割艾草当做心理安慰和对亲人们的祝愿!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耐着性子陪父亲弄那雄黄酒,陪母亲一起去割那些艾草,尽量让父亲母亲把节日过得欢乐些。
可惜这样的端午情节已难以再有了,想起来恍如隔世。而今父母都八十高龄,身子颇为不便,我们都离开了他们,一年很难得回去一次,家里常年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父亲也就没有心情去弄那雄黄酒了,母亲更是只能望艾草兴叹,她已无力去弄回那些艾草了。温暖的端午节对他们却凭空增添了些凄凉,想来竟有几分感伤。
故乡有一个说法:“月怕十五,年怕中秋”,意思是过了这两个日子,一月或一年就快差不多了,这是对时间易逝的感伤。我在想,从时光的角度,端午意味着什么呢?这时候,百草都生长到了最为旺盛的时候,从开花的阶段转入孕育果实的阶段了,人生有个“三十而立”的说法,而立之时,一切都应该比较成熟了,人生也进入了孕育果实的阶段,所以,我将端午比作人生而立是否妥当呢?
而立之前的人总对时间没有多少概念,但过了而立呢?你会突然感到时光的飞速流逝,你会发现,这一辈子还没做出什么成就人生就快过去一半了,你也会有“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感慨,所以端午对于人们来讲应该是个值得警觉的日子,这一天,假若你仔细盘桓一下,你基本可以判定这一年的最终收获情况,而立之年,假若你认真思索一下,你会觉得有很多事等着你去完成,而人生又是这么短暂,这时候赶紧警觉起来,兴许还能有所弥补呢!
感怀端午,珍惜光阴,珍惜亲情,让人生少一份遗憾,多一份踏实和快乐!
篇3:端午感怀的散文
端午感怀的散文
纷至沓来的短信,又悄然地告诉我,端午节到了。粽子已经不是什么新奇之物,可是端午的粽子依旧会让人吃出别样的情愫出来。
怀着对屈子大夫的敬仰,在网上搜来《屈原列传》又拜读了一下,悲乎哉,痛乎哉,每每读完总是郁气难平。如果从爱国浪漫诗人的角度上来讲,屈原无疑是中国上第一个最成功的诗人,身故数千载之后,年年端午受后世诸人的敬仰纪念,不可谓名声不盛。作为中国现存的几个节日,位置仅次于春节和中秋,与清明节的意义不相上下,千秋万代的人都会记着这个节日,是为谁而立,不论江南塞外,抑或大漠高山,都在缅怀着这青史留名的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屈原可谓是万代流芳的典范了!
可是除了诗歌之外,无疑屈原是一个很失败的政治家或者官员。爱国,这是千古公认的事实,然而,只是爱国并不能改变楚国的命运。成功的诗人,失意的官员,细寻思来,诗人的特质其实也是屈原命运悲剧的根由。诗人的孤绝傲世,与独特的思维角度,决定了屈夫子不可能在黑暗的官场中能溶于众,偏于理想化的信念,性格的悲剧因素注定屈原只能成就千古的诗名,而不可能挽楚怀王不入武关,也不可能救楚不败亡于秦。诗人的理想化状态注定屈原不可能淹于世俗当中,他追寻的目标过于纯洁和孤傲,并且因不肯同流合污,不肯俯身低就,注定了会被人妒忌,被人谗陷的结局。诗人追寻灵魂的自省,具备人文怀的思想而欠缺付诸行动的能力,不肯让步,不肯中庸,不是为官之道,心怀天下万民者,必是能屈能伸之辈,显然,屈原不可能让自己屈就他人。不失小我,难以成就大我,更不可能达到无我的境界。所以,诗人的屈原,内不能避谗于楚怀王,外不能联齐拒秦,上不能得王之信任,中不能得同僚之合作,下不能使小人远君之侧。又怎能不败呢?一个不能被决策者信任的谋臣,能力再高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材不能尽用,明珠投暗虽然不能否定其本身的价值,却可以使其外延价值消亡殆尽。古语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一种人材的悲哀,而对于屈原,他的悲哀在于,他是被闲置不用的弓,遗弃排挤的`猎犬,生不能射一雁,活不能擒一兔,这种更深的悲哀让人倍觉痛惜。才华横溢却一无用处,爱国忠君却被流浪蛮荒之地,最终抱恨投水自尽。万古悲情啊!
屈原之悲,让人扼腕。然而,被人构谄,却不能辩白伸冤,君臣之间的上下关系难以疏通,古语叫不能达天听,悲之一;同僚之间,不能容其鹤立鸡群,悲之二;忧国忧民,却难以左右国策,空有热血一场,上不救国,下不济民,悲之三。诗人的小我之境,与政治家的大我之境,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化不去诗人的小我,自然无法达到政治家的大我,所以性格是其悲剧的根源。舍得,舍得,舍不得小我,终难以得到那无我的最高境界,纵使天纵其才,可惜无着力之处。为国为民,可以舍弃诗人的小我,与无我之境中,融于俗世,济世救民,挽狂澜于既倒,成中流之砥柱,方才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忽然,又想到了当代的社会,天下数亿之众,身怀雄才大略者有之,藏龙卧虎者有之,国家栋梁者有之,通可称之为能力者,这种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条件。然而,要想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必然还有一种位势的存在,势乃是社会大环境,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居其位,方可尽其才。人才需要多年的学习和积蓄,方才能逐渐完善自己的能力,这是有用于社会之首要条件;其次,在其位方能谋其政,顺其势成其地,作为人材必须顺从社会的大势,上通下达中溶,方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第三则是人生境界的舍与得,必须有所取舍,面对天下芸芸众生,个人的得脸可以不计,弃小我,方能在得失方面果决明智,不因一已之名与利,得与失,而错过天下的大势,这里的势是客观的势,依存一定的政治、经济等等环境,而不完全受局部因素的控制。牢骚与悲叹并不能改变什么,愤世嫉俗也不可能左右什么,万事贵于行,贱于言!身体力行,方是本分,大势不可更,而小节可把持。
偶然所感,不知所云,以零五年小诗一首作结:
《端午怀古》
忠魂百世汩罗寒,荆楚潇湘祭白幡。
古意无凭龙舟渡,高风堕水万代冤?
词章怎可扶天柱,受谗难脱远龙颜。
有志未曾传国祚,脱俗难把社稷全。
清流焉可独存幸,怒浪无须问忠奸。
奇才应有运筹术,一统九州止烽烟。
篇4: 端午诗人节感怀
端午诗人节感怀
一个两千年前的落泊诗人,
为什么至今人们怀念不忘。
由其是那大山里的汩罗江。
在这红瘦绿肥的五月,
藜粽把江河塞满推涨,
龙舟把诗浪掀高疯狂。
楚辞、离骚、天问、怀沙…。
那一篇不是忧国忧民的雷电,
看句里行间闪灿着铁骨柔肠。
不惜拿生命唤醒帝王的沉梦,
勇敢用诗歌谱写民族的脊梁。
水载舟,水亦能覆舟,
人民的力量不可忽忘。
几千年来屈原的诗魂不倒。
他已深嵌华夏民众的`心房。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2025年端午感怀散文(集锦8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ma1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