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问题研究
——以市农业局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视角
中山市农业局课题组
2013年10月
中山市农业局课题组成员
组长:李小建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陈文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成员:黄开枝人事科科长
林浩东人事科副科长
徐玉君人事科副科长
钟嘉颖人事科科员
梁键人事科科员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问题研究
——以市农业局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视角
内容摘要:用好一个干部,就等于树立起一面旗帜,可以激励更多的干部奋发进取;错提或误用一个干部,不但会挫伤更多干部的积极性,还会助长不正之风的蔓延。从这个意义上讲,用人导向问题,是人才成长和努力的指挥棒,是干部成长环境的决定因素。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就会迅速多起来。因此,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关键词:用人导向选拔任用公信度
用人导向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关党的事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也是组织工作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把握正确用人导向是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通过选人用人导向的内涵进行合理界定,分析和挖掘市农业局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上的一些的做法和经验,结合实际对把握正确用人导向作粗浅的探讨。
一、用人导向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基本内涵。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其本质就是要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从工作实践看,选人用人公信度可以理解为社会大众基于个人的信念、认知、情感因素或理性分析等,对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制定的选人用人程序、选人用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认可程度。从内容上来看,选人用人公信度可以理解为干部群众对选拔任用对象也就是选拔任用程序的信任度和选人用人结果的认可度。
(二)影响因素。
一是制度的配套程度。近年来,中央、省和市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干部工作制度,但是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比如干部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选人用人的相关制度设计不完善,不但影响干部选拔任用中扩大民主的效果,也影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操作的规范程度。制度再好,也需执行到位。如果在干部选任过程中,履行程序例行公事,不求深入细致,只求速战速决,那么群众对干部工作的信任度将大打折扣。应该说,选人用人规程的操作是否规范到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选任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三是工作的透明程度。没有公开就谈不上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干部工作的保密性过多,使干部工作陷入了神秘化的误区。干部工作的这种神秘化,使多数群众对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等工作知之甚少。由此导致群众对干部工作要么漠不关心,要么猜测怀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四是群众的参与程度。群众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参与的数量同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一般来讲,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选人用人更多的环节当中去,将会使干部工作更加民主公开,更有利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五是决策的公正程度。讨论决定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道程序,是体现党管干部原则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用人决策前,决策层是否充分听取考察人员的考察意见、用人建议以及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意见;是否严格遵循用人决策规范,不搞临时动议;以及决策时是否充分发扬民主,充分酝酿,全面比较,反复权衡,等等,都影响着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六是结果的满意程度。选拔任用对象是选人用人工作的最终结果,是干部工作民主化是否落实、民意具体运用的最终体现。选拔任用对象的能力水平和工作表现是选人用人成果最形象、最直接的展现。如果个别干部出现“官职越大能力越小”的现象,或者根本就是“带病提拔”以至于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则会直接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选人用人公信度。
(三)重要意义。
1、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转变干部选拔理念、培育科学用人机制的内在要求。正确的用人导向、科学的选拔标准和选优机制,是我局中层干部选拔的关键,也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长远之计。可以说,正确的用人导向,应该是在选拔和使用干部时,看群众满不满意,而不是看领导
“中意”不“中意”;科学的用人评判标准,不能光看一个干部学历怎么高、能力怎么强,而是应当看这个干部是否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是否具有一流的工作业绩;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应该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而不是论资排辈、平衡照顾。
2、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长期以来,市农业系统干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问题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