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论文.doc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论文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药方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中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辅料炮制,对药效进行比较。结果:通过炮制,消除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提高药方疗效,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满足药方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关键词】中药;炮制;方剂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而中医运用中药又常常是组成复方应用,药物的炮制方法通常根据组方的需求而定。饮片质量的好坏对方剂的疗效有直接的影响。由于药方对方中药物的炮制要求常用脚注方式标明(亦有直接冠以炮制品名的)或在用法中予以说明,这样就把炮制与药方的疗效紧密结合起来了。本文主要从4个方面来阐述中药炮制对药方的影响,以供参考。
1 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方中有的药物某一作用不利于治疗,往往影响全方疗效的发挥,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病情的需要。
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有的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会因药物某一作用与证不符,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效,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如干姜,其性辛热而燥,长于温中回阳,温肺化饮。在四逆汤中用干姜生品,取其能守能走,力猛而速,功专温脾阳而散里寒,助附子破阴回阳,以迅速挽救衰微的肾阳。在小青龙汤中,用干姜生品,是取其温肺化饮之功,且能温中燥湿,使脾能散精,以杜饮邪之源。在生化汤中则需用炮姜,这是因为生化汤主要用于产后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等。因产后失血,血气大虚,炮姜微辛而苦温,既无辛散耗气、燥湿伤阴之弊,又善于温中止痛,且能入营血助当归、炙甘草通脉生新,佐川芎、桃仁化瘀除旧;若用生品,则因辛燥,耗气伤阴,于病不利。
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某些药方中的主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为了趋利避害,可在方中加入某种辅助药物,但它并不直接起治疗作用,而是制约主药的不良反应。如调胃承气汤为治热结阳明的缓下剂。方中芒硝、大黄均系大寒之品,易伤脾阳,又因二物下行甚速,足以泄热,方中用甘草不是泻火解毒,而是为了缓和大黄、芒硝速下之性,兼顾脾胃,所以甘草原方要求炙用,取其甘温,善于缓急益脾之功。
2 提高药方疗效
在成方中各药究竟选用什么炮制品是由药方的功效而定的,临床应用时,遣方用药和炮制品的选用又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为了确保临床疗效,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对中药的炮制。
增强方中药物的作用要达到此目的,就须将方中药物进行炮制,使有效物质易于溶出或利于保存,并调整其药性,发挥各自的擅长。如三子养亲汤中的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均需炒爆。中医认为治痰以顺气治标,健脾燥湿治本;但气实而喘者,应以顺气降逆治本,治痰为标。三子养亲汤的适应证恰好是气实而喘,痰盛懒食,故本方的功效是降气平喘,化痰消食。紫苏子炒后辛散之性减弱,而温肺降气作用增强,其降气化痰,温肺平喘之功明显;白芥子炒后辛散耗气的作用有所缓和,温肺化痰作用增强;莱菔子炒后由升转降,功效由涌吐风痰而变为降气化痰,消食除胀。方药均与病证相符,可使全方降气平喘,化痰消食作用增强。
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方剂综合疗效这主要是通过净制工序来解决。如山茱萸的核、金樱子的毛核、巴戟天的木心、黄柏的粗皮(栓皮),均非药用
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