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监督
一、新闻舆论监督概说
1、舆论监督:
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指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中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和制约的社会现象。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
主要是通过社会公众发表意见,形成批评性舆论,对监督对象产生矫正和制约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基础来源于《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舆论监督的特点
鲜明、具体的指向性。
制约力量的非强制性。
一定程度的公开性。
2、新闻舆论监督
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及其他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制约。
3、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社会民主机制:越是民主、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闻舆论监督氛围越好
权力制约机制:软制约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和对象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舆论监督应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们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新闻舆论监督是否等于新闻舆论引导?
新闻舆论监督是否等于新闻批评?
新闻舆论监督要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舆论引导,后者主要是正向引导,传播正面舆论,前者是强力制导,通过揭露社会偏差行为,对偏离社会规范与党政方针、政策有害社会稳定和进步的思想、行为进行矫正。
新闻舆论监督分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即包括批评又包括建议评价。
新闻舆论监督有批评但不是简单的批评。在批评中有引导、有剖析、有辩证的方法,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1、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
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和公众利益相关的事务的监督
作为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人民群众及其载体的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权受到法律保护。
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范。
2、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公共权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公共人物:对公众所熟悉、对社会事务有着频繁参与行为的人物。
社会思潮:反映一
新闻舆论监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