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
咸阳市中心医院传染科
赵文轩
概述
布鲁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是布鲁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病原学
布鲁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没有菌毛或荚膜。根据储存宿主、生化、代谢和免疫学的差异分类,布鲁菌病分6个种19个生物型,牛种(流产布鲁菌)、羊种(马尔他布鲁菌)、犬种、绵羊睾丸种及沙林鼠种,其中前四种对人类致病,其致病力有所差异。
病原学
布鲁菌含20余种蛋白抗原和脂多糖,其中脂多糖在致病菌中起重要的作用。该菌对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和化学消毒剂敏感,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
流行病学
该病为全球性疾病,来自100多个国家每年上报WHO的布鲁菌病超过50万例。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曾进行大规模的动物布鲁菌感染防治,使发病率显著降低,年发病为6000人次左右。但近年来有增高趋势,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等牧区。我国主要以牛种菌和羊种菌为主要的病原体。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菌的宿主。与人类相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阴道分泌物、娩出物;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受损的皮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
、水及食物而受染。
,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蜱叮咬也可传染本病。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续较强免疫力。因不同种布鲁菌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因此再次感染者少见。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感染而获免疫。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细菌、毒素以及变态反应均不同程度地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病菌自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遂淋巴液到达淋巴结,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单核细胞吞噬,并随血液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
发病机制
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病原菌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他成分,可造成临床上的菌血症、毒血症和败血症。内毒素在病理损伤、临床症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菌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或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此外,变态反应可引起病理损伤。
布鲁菌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