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议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


文档分类: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议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问,揭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使问题的难易适度。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做到这样一组题:
4×9+9= 6×9+9=
5×9= 7×9=
对二年级学生而言,只要求算出结果,那显然要求太低,但是要让他们说出每组算式间的联系就勉为其难了。于是我就在学生算完后提问:“谁能模仿这两组题自己编一组?”这一问,为学生提供了克服困难的机会,把学生推到了探索、发现的前沿。最终,他们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取得了成功。
又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我便提问:“这里有14根棒棒糖,小朋友能不能想出好办法,摆一摆,弄一弄,使别人一看就知道是14根呢?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体现1个十和4个一。
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请学生画一个长方形,所画长方形有几个角?每个角是多少度?再请同学在长方形内画一条线段,能使长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这时两个三角形的总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么每个三角型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再用正方形换长方形做一次。学生通过旧知识边回忆边思维边动手操作,再通过比较,能直观地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样做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牢固掌握,一旦忘记可回忆当初的操作过程,从而自主推出定理。
二、教师对教材体系作全面了解,问题有层次和坡度。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分层。如概念的理解、例题的要求、练习的完成都具体分层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比如,在不同年级中都出现了《统计》这一内容,对此,教师必须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级学习统计时,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获得有层次的体验。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分数的定义是高度抽象的,与生活实际脱离,学生难以理解,不适合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解决,可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分数定义:
(1)把一个饼分成2份,怎样分才合理?每份是多少?(请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2)把一张正方形纸分成4份,怎样分最公平?每份是多少?(学生用准备好的正方形分一分)
(3)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份中的1份?(过渡为规范语:几分之一,教师演示)
(4)把8个苹果(可以说成一堆桃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引出“一个整体”,并让学生举例说说。
(5)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用分数

浅议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18-03-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