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竹刻文化浸润中成长
——嘉定区城中路小学创建民族文化培训基地(竹刻)汇报
嘉定区城中路小学创建于1904年的古镇嘉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建校历史。百年沧桑中,学校曾四迁校址,四易其名,现在座落于嘉定城内美丽的梅园路上,占地约50亩,拥有学生1528名,教师113名。充足厚实的人力资源,优雅静谧的校园环境,使城小被嘉定的文人雅士称为“蕴藏艺术的风水宝地”。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正以“厚积薄发”的态势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嘉定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在“启良、明强”校训的熏陶下,嘉定的竹刻文化正渐渐走进每个城小人的心中。特别是06年6月,“嘉定竹刻”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加以重点保护之后,更为我们城小致力于传承竹刻文化、培育竹刻传人增添了无限的动力,也为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注入了生命的清泉。
一、催生竹刻培训项目——独特的培训环境
学校处于嘉定城区的中心位置,学习嘉定本土文化的条件得天独厚。嘉定博物馆、法华塔、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学校周围,师生徒步即能到达。嘉定竹刻传人张伟忠等又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细致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决定在《2006—2011年五年发展规划》中,以“嘉定竹刻研究”为突破口,开设嘉定竹刻课程,传承嘉定竹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竹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去年,“嘉定竹刻研究”正式列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之中,并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进行全方位打造。
1、学习竹刻技艺是传承嘉定传统文化的需要
源远流长的嘉定竹刻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早在十六世纪初,明代朱松邻祖孙三代便以刀代笔,致力于竹刻艺术实践研究,集诗、书、画、雕刻于一体,融圆雕、深雕、透雕为一炉,其作品技艺高超,形态传神,雅俗共赏,为历代文人雅士、民间藏家所青睐。至清乾隆、嘉庆年间,嘉定竹刻更是名家辈出,精品迭现,一时列为贡品,为世所珍。嘉定因此也被誉为
“竹刻之乡”。
嘉定竹刻的问世,即刻引起文人学者的关注。李流芳、娄坚、钱大昕等著名文人学者都先后介入竹刻,进一步提升了嘉定竹刻的文化品味。然而,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制作耗时费神,致使竹刻界后继乏人。因此,振兴嘉定竹刻,打造嘉定传统文化新名片,所有城小人都清晰地认识了这一点,并承担起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2、开设竹刻培训是重拾学校传统文化的需要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开设了竹刻、草编等弘扬嘉定本土文化的兴趣班。兴趣班活动频繁,形式丰富,作品漂亮,产生了相当高的社会效应。时任副区长的周丽玲女士对我校的竹刻、草编等大为赞赏,曾先后多次陪同外国友人来校进行文化交流,荷兰、日本友人对学生的技艺与作品更是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一部分竹刻作品曾和草编、书法等象征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一起,作为文化交流载体送给外国友人。
在竹刻兴趣班的基础上,学校又加强了普及培训工作,分期分批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区劳技中心进行集中培训。学生学习热情高,技能掌握好,受到了指导老师的赞扬。
几十年厚实的竹刻文化培训基础,为学校重拾民族文化培训项目积累了有效的文化背景和实践经验。
二、保证培训项目开展——健全的培训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竹刻培训工作,把学习竹刻技艺、传承竹刻文化作为提高师生艺术修养、推进民族精神教育的切入口。校长、书记亲自
把 根 留 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